摘要:”——昨晚刷到第18集预告,黎晴跟朱枫并肩破译密码,我直接坐直了。
“谍战剧居然把女二号写成工具人?
”——昨晚刷到第18集预告,黎晴跟朱枫并肩破译密码,我直接坐直了。
隆妮演的黎晴,之前镜头少得可怜,现在突然高光,弹幕齐刷“编剧终于想起她”。
可我心里咯噔:这角色能立住吗?
剧组放话,这场戏是“全剧最精彩的女性智慧对决”。
我回头补设定,黎晴哥哥原型是1949年“两航起义”的黎汉勋,单机闯封锁线,比剧里惊险十倍。
妹妹却在谷正文身边当秘书,天天端茶递水,镜头不是背景板就是受气包。
观众早憋火:这么牛的家世,就用来给男主递情报?
更离谱的是,片尾字幕埋钩子:她得参与“吴石案”。
历史上密使一号案,女交通员九死一生。
剧里却连她怎么拿到文件都没拍,直接跳到下一场。
我数了数,前17集黎晴完整台词不到两页,还没反派秘书多。
现在突然让她和朱枫联手,像临时加作业,补锅痕迹太重。
隆妮本人倒真下了苦功。
为了三秒发报手势,她练了两个月摩斯密码;跳交际舞那场,鞋跟断三次,脚踝肿成馒头。
采访里她说,去拜访原型后人,老太太摸着她的手哭:“姐姐当年就长你这样。
”结果正片一剪没。
粉丝替她委屈:准备了一车资料,播出来只剩一个眼神。
数据也怪。35到45岁观众收视率破2,豆瓣却吵翻天。
高知观众列时间线:1949年3月6日台历对得上,办公室复刻档案照片,连墨水瓶品牌都没错。
可另一边,年轻观众吐槽:女性角色像打卡景点,需要时出现,不需要就消失。
口碑两极,分数却涨到8.7,靠的就是“历史还原”四个字。
我盯着屏幕想,如果黎晴早点立住,这局能更炸。
让妹妹先发现哥哥飞机偏离航线,再让她把这条命换到的密码本带进谷家,情绪不就顺了?
现在倒好,硬拔高光,像把珍珠扔进开水,亮一下,形状却散了。
隆妮已进新组,演郑晓龙的医疗女主。
她说想演“能救人的角色”,不再当背景板。
我听出弦外音:黎晴的亏,她吃够了。
好演员不怕晚红,怕的是被剧本浪费。
历史给了黎晴一把刀,剧却让她只拿来切水果,谁甘心?
谍战剧最忌“男的高智商,女的谈恋爱”。
真想拍女性智慧,就把她们丢进漩涡,让她们自己扑腾上岸,别等最后一集扔救生圈。
观众要看的,是她们怎么把命赌在发报机上,而不是突然开挂。
所以,别再说“后面会高能”。
高能不是补丁,是地基。
黎晴能不能翻盘,得看编剧敢不敢让她真的疼、真的错、真的活。
否则,再贵的旗袍、再准的日期,都遮不住那句老话——
“工具人穿上龙袍,也成不了主角。
”
来源:娱乐女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