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沉浸在一部抗日剧紧张激烈的剧情里,为剧中先辈们的浴血奋战而热血沸腾,突然,一个跟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玩意儿“Duang”地一下就出现在屏幕上,让人瞬间从刚才的情绪里跳了出来,感觉像是吃火锅吃出了一只苍蝇,别提多别扭了。
正沉浸在一部抗日剧紧张激烈的剧情里,为剧中先辈们的浴血奋战而热血沸腾,突然,一个跟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玩意儿“Duang”地一下就出现在屏幕上,让人瞬间从刚才的情绪里跳了出来,感觉像是吃火锅吃出了一只苍蝇,别提多别扭了。
尤其是在抗战剧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材里,最容易出现这种“穿越”感的,往往就是角色手里的武器。
今天不是要吹毛求疵,而是有些错误实在是太离谱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和影视观众,我总结出了一个经验:只要在抗日剧里看到下面这3把枪,基本上就可以断定,这部剧八成是 “神剧” ,我一般会毫不犹豫地换台。
这是近年来抗日“神剧”里出镜率最高的“大杀器”,光学瞄准镜狙击枪。
在这些剧里,通常都会有一个“神枪手”角色,他可能来自八路军,也可能来自国军,甚至是个占山为王的草莽英雄。
一把看起来非常现代、非常酷炫的狙击步枪,上面还架着一个锃光瓦亮的高倍率光学瞄准镜。
然后,这位英雄就趴在山头上,镜头给个特写,他从瞄准镜里看到几百米甚至几里地之外的鬼子军官,气定神闲地扣动扳机,敌人应声倒地。
这种“千里之外,取敌首级”的桥段,确实看起来很爽,很过瘾。
但是,爽归爽,历史的真相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而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我们要明白,在真实的抗日战争(1937-1945)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狙击手”这个兵种,无论是在中国军队还是在侵华日军中,都没有形成制式化和规模化。
当时虽然也有枪法好的士兵,但他们跟我们今天理解的,经过专业训练、配备专业装备的狙击手,完全是两码事。
那个年代的光学瞄准镜技术,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属于非常精密的“高科技”产品,造价极其昂贵。
在整个二战期间,只有德国、苏联、美国等少数几个工业强国能够批量生产和装备。
而当时的中国,国力贫弱,工业基础几乎为零,连最基础的步枪都无法做到足额配发,哪里有能力去研发和制造这种“奢侈品”呢?
真实战场上,我方战士们手里最常见的武器是什么?是打了半辈子仗的“老套筒”汉阳造,是仿造德国毛瑟步枪的中正式步枪,还有大量从日军手里缴获的三八大盖。这些都是普通的栓动步枪,根本不可能配备什么光学瞄准镜。
退一万步说,即便通过某些特殊渠道,极个别部队搞到了几支带瞄准镜的猎枪或步枪,那也绝对是宝贝中的宝贝,不可能像电视剧里那样,一个游击队里就好几个狙击手,人手一把“高精尖”。
所以,当我们在一部背景设定在三四十年代的抗日剧里,看到主角端着一把外形酷似现代狙击枪,装着一个明晃晃的大口径瞄准镜的武器时,基本上可以断定,编剧和导演是在用现代战争游戏的思维,去意淫和消费那段沉重的历史。
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完全抛弃了历史的真实性,这是对浴血奋战的先辈们最大的不敬。
说完了远距离的“神器”,咱们再来看看近战中的“大杀器”。如果说带瞄准镜的狙击枪是“神剧”的标配,那么下面要说的这把枪,简直就是“穿越剧”的铁证,它就是,司登冲锋枪。
在很多抗日剧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八路军或者新四军的战士们,抱着一种枪管细长、枪托就是个简单铁架子的冲锋枪,对着冲锋的鬼子“哒哒哒”一通扫射,打得敌人人仰马翻。
这种外形简陋却火力凶猛的武器,就是二战时期大名鼎鼎的英国司登冲锋枪。它看起来确实很有“那个年代”的味道,因此被很多剧组当成了“万金油”道具。
然而,问题就出在时间上。
司登冲锋枪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它是英国在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为了弥补武器的巨大损失,紧急研发的一款“应急武器”。它的设计理念就是一切从简,怎么便宜怎么来,怎么造得快怎么来。这把枪正式定型量产,已经是1941年6月之后的事情了。
1941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打了整整四年了。
也就是说,在任何一部讲述1941年以前,比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乃至百团大战的电视剧里,出现司登冲锋枪,那就跟让秦始皇看电视一样,是彻头彻尾的 “关公战秦琼”。
那么,1941年之后,司登冲锋枪就出现在中国战场了吗?实际上也几乎没有。
根据历史记载,司登冲锋枪进入中国,主要是通过英国的租借法案援助,装备给了在缅甸和印度作战的中国远征军。
在中国内陆的主战场,无论是国民党中央军还是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都基本上没有见过这把枪的影子。直到抗战胜利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司登冲锋枪才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溃败,被解放军大量缴获,那已经是另一个时代的故事了。
所以,当一个身穿八路军军装的战士,在华北的平原上,端着一把1941年才在英国诞生的司登冲锋枪扫射日寇时,这已经不是道具考究不严谨的问题了,而是创作团队连最基本的历史时间线都没有搞清楚。
这种低级错误,足以证明这部剧的制作是何等粗糙和不负责任。
这把枪在历史上确实和中国颇有渊源,也确实在那个年代出现过,但“神剧”对它的使用方式,却错得非常离谱。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汤普森冲锋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芝加哥打字机”。
相比于司登冲锋枪,汤普森冲锋枪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早在上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就曾采购过一批。
后来,山西的军阀阎锡山还进行过仿制,叫做 “晋造汤姆森”。所以在一些影视剧里,看到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人使用汤普森,似乎是合理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出在型号和装备范围上。
早期进入中国以及山西仿制的汤普森,主要是M1921或M1928型,它们最显著的外观特征,就是枪管下方有一个圆形的垂直前握把,并且可以使用大容量的弹鼓供弹。
然而,在绝大多数抗日剧里,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款汤普森,枪管下方是平直的护木,只能使用弹匣供弹的M1或M1A1型。
这两种型号的区别可大了。M1/M1A1型是美国为了适应二战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在1942年之后才推出的简化版。
这些简化版的汤普森冲锋枪,通过美国的《租借法案》,在抗战后期才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主要装备的也是驻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和国内的美械精锐部队。
在敌后根据地坚持斗争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极难获得这种美式装备的。
再说说装备范围。汤普森冲锋枪在当时是极其昂贵的武器,一把枪的价格顶得上好几把步枪,而且子弹消耗量巨大,对后勤是巨大的考验。
因此,即便是在抗战时期拥有它的中国军队,也只是极少数精锐部队才少量装备,当成近战支援的“宝贝疙瘩”。
可在“神剧”里呢?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八路军的班,甚至一个游击队,人手一把M1A1汤普森,火力比美军的一个班还猛。
可以说,完全是脱离了当时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极度匮乏的现实。
所以,虽然汤普森冲锋枪在抗战时期确实存在,但如果在剧中看到一支普通的八路军小分队,人人抱着一把没有前握把的M1A1汤普森冲锋陷阵,那同样是导演在“开挂”,是把历史当成了随意打扮的小姑娘。
来源:龙吟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