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看了《三国的星空》,本来挺期待的,结果越看越懵,这曹操怎么从乱世枭雄变成大汉忠臣了?作为从小翻《三国演义》、玩三国志游戏的人,不管哪代游戏都选曹操势力189年开局,对这个人物也算有点情结。
最近看了《三国的星空》,本来挺期待的,结果越看越懵,这曹操怎么从乱世枭雄变成大汉忠臣了?作为从小翻《三国演义》、玩三国志游戏的人,不管哪代游戏都选曹操势力189年开局,对这个人物也算有点情结。
之前易中天老师在百家讲坛讲三国,还带我跳出了小说滤镜,看到了更真实的史实,可这部电影里的曹操,实在让人认不出来。
电影的服化道确实没话说,据说还找了13家博物馆借文物,洛阳的美景拍得也不输《长安三万里》里的长安,打仗场景也有细节,不是一群人瞎冲。
可这些外在的精致,根本救不了歪掉的人设。
你乍一看三国情节没大改,细想才发现问题,乱世枭雄变成大汉孤忠了?要是改名叫"曹操和汉献帝不得不说的故事",可能还更贴切点。
本来想,既然是易中天老师参与的项目,历史考据应该没问题,后来发现电影里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为了"洗白"曹操,衣带诏事件直接让董承当坏人,说都是他挑拨才让曹操和汉献帝产生误会;至于董贵人和伏皇后被曹操杀掉的事,干脆提都不提,合着这俩人是阻碍CP发展的"绊脚石"?
解决完误会还不够,又硬加了官渡之战,把袁绍变成纯纯的工具人,就为了衬托曹操和汉献帝的"默契"。
聊到这儿就不得不说,电影的改编逻辑,其实早藏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解读里。
《三国演义》里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都默认这是他的权谋手段,可电影里却把这说成曹操忠于汉室的证据,说他是和汉献帝"双向奔赴",费了好大劲才把人接到许都。
但翻史料就知道,这事儿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当年董卓烧了洛阳迁都长安,汉献帝没地方去,袁绍和曹操都在算接收皇帝的利弊。
袁绍的谋士沮授建议他迎天子,说这样能"挟天子而令诸侯",可袁绍没听,一是其他谋士反对,二是他之前撺掇过立刘虞为帝,跟汉献帝见面太尴尬。
曹操这边呢,荀彧一直劝他迎天子,毛玠还提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你看,不管是"挟"还是"奉",本质都是借天子的名义做事,哪来的单纯"忠君"?
易中天老师之前在《品三国》里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我挺认同的。
他既说曹操的文人情怀,也提他的冷酷权谋,可电影里直接把"奸"字抹掉了,只剩"忠"。
甚至有人说袁绍输官渡是因为"日食",因为对面有天子"守塔",这哪是讲三国,简直是编玄幻故事。
搞不清为啥非要把复杂的历史人物,改成非黑即白的"完美人设",难道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吗?
其实曹操的形象,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魏晋南北朝时,正史里还说他是"超世之杰";到了宋元,话本和杂剧开始把他往奸臣上靠,戏曲里直接画成白脸;明代《三国演义》一出来,"奸贼"的标签就钉死了;直到现代,学者才开始重新看他的贡献。
可不管怎么变,他都是个复杂的人,统一北方、恢复生产是功,杀吕伯奢、逼死荀彧也是事实,不能为了突出某一面,就把另一面全抹掉。
对比之下,央视版《三国演义》处理得就聪明多了。
曹操征讨袁术时粮草不够,要借监粮官王垕的人头平军心,电视剧里拍了个细节:王垕知道后没闹,就给曹操作了个揖,曹操背过身,等王垕被带出去,才对着账外一拜。
就这一拜,把曹操的狠和愧疚都演出来了,他知道自己在牺牲无辜的人,可又不得不这么做。
这才是真实的曹操,不是电影里那种没缺点的"大汉孤忠"。
很显然,改编历史不是不能加创作,但得有底线。
你可以丰富细节,可以挖人物的内心,但不能乱改核心史实。
就像央视版那样,在尊重历史框架的基础上加细节,人物才立得住;可《三国的星空》倒好,为了造人设,连基本的历史逻辑都丢了。
更何况看三国的观众里,不少人是真喜欢这段历史,你把曹操改成这样,不是消费大家的情怀吗?
不是反对给曹操正名,而是反对"过度洗白"。
曹操的魅力,本来就在于他的复杂,他有雄才大略,也有私心狠辣;他能写"对酒当歌",也能做"宁教我负天下人"的事。
要是把这些都去掉,只留下"忠君"的标签,这个人物还有什么意思?
最后想说,《三国的星空》确实有亮点,服化道、场景都看得出来用心,但历史改编这块走了歪路。
下次要是再拍三国题材,真不如多翻翻《三国志》,少搞点没必要的"CP"和"洗白"。
毕竟历史不是橡皮泥,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观众也不是傻子,好的改编大家自然会认,乱改的话,再精致也没人买账。
希望后面追光的《三国》能吸取教训,别再踩这种坑了。
来源:星河温柔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