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一部都市剧,刚毕业的实习生能住进上海市中心带落地窗的精装公寓,月薪八千的文员随手买一万五的名牌包,号称“拮据”的小夫妻每周花三千块开钟点房——这样的剧情早已不是个例。当屏幕里的“打工人”过着普通人踮脚都够不着的生活,观众忍不住发问:国产剧怎么越来越假?那些
打开一部都市剧,刚毕业的实习生能住进上海市中心带落地窗的精装公寓,月薪八千的文员随手买一万五的名牌包,号称“拮据”的小夫妻每周花三千块开钟点房——这样的剧情早已不是个例。当屏幕里的“打工人”过着普通人踮脚都够不着的生活,观众忍不住发问:国产剧怎么越来越假?那些悬浮的设定,早已和真实的生活隔着万水千山。
电视剧的“失真感”,首先藏在对“普通人生活”的离谱想象里。编剧似乎对“穷”有什么误解:《小日子》里住一室一厅、挤上下铺的夫妻,既能频繁请同事吃近两千的下午茶,又能一次性买两个三万的名牌包,婆婆随手就把万元包扔进鱼汤,男主转头摔了千元茅台,前几集浪费的钱足够凑出一辆代步车[__LINK_ICON];《我的真朋友》里月薪两千、零业绩的房产中介,能租到带豪华大床和双开门冰箱的单身公寓,“吃土”时还顿顿炫十几块的自热火锅;更荒诞的是,无父无母、要养弟妹的穷学生,能在深圳租下带院子的双层洋楼,沪漂青年仅凭实习工资就能拿下市中心景观房。
可现实里的打工人是什么样?在北京,月薪一万五的白领可能要把一半收入交给合租次卧的房东,通勤两小时挤地铁是日常;在上海,刚入职的应届生为了省房租,会选择没有阳台的隔断间,吃外卖要凑满减,买奶茶要等优惠券;就连所谓的“高薪行业”从业者,也在为房贷、育儿费精打细算,万元包是全年舍不得碰的奢侈品,八百块的钟点房能抵上一周的伙食费。屏幕里的“伪贫困”,不过是创作者脱离生活的臆想。
职场线的“拉胯”更让打工人难以共情。剧中的职场仿佛永远围着谈恋爱转:实习生不用熟悉业务就能拿下大项目,策划案靠“灵感迸发”就能过关,领导每天的工作就是操心下属的感情问题。可真实的职场里,新人要对着Excel表格熬到深夜,改十几版的方案可能因为一个数据错误被打回,开会要提前做足功课,加班到凌晨是常态,哪有那么多时间谈情说爱?更别说那些“职场逆袭”的套路:刚入职就靠“奇思妙想”打败老员工,得罪领导反而被提拔,这些情节与其说是职场剧,不如说是脱离现实的“职场爽文”。
国产剧越来越假,根源在于创作者的“悬浮”与资本的裹挟。如今不少编剧、导演早已脱离底层生活,日入斗金的常态让他们忘了普通人要为几毛钱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窘迫,以为八百块的钟点房、万元的包包都是日常开销。就像贾母吐槽的那样,他们编故事“连影儿也没有了”,只凭着自己的想象虚构老百姓的生活,自然会闹出缺乏常识的笑话[__LINK_ICON]。而资本为了收视率,一味迎合流量偏好,热衷于打造理想化的“造梦剧情”,却放弃了捍卫生活真实性的责任,把电视剧变成了脱离现实的幻梦[__LINK_ICON]。
但观众从来没有放弃对真实的期待。央视《生万物》的爆火就是最好的证明:土坯房的墙壁、褪色的年画、顿顿不离的糙面野菜馍馍,还有女主那件勾丝起球的棉衣,这些细节没有刻意渲染苦难,却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重量。这恰恰说明,好的作品从不需要靠豪华场景堆砌,那些藏在烟火里的真实细节——地铁上的疲惫眼神、出租屋里的简易餐桌、加班后路边的一碗热面,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电视剧不该是悬浮的幻梦,而应是生活的镜子。当编剧愿意走进菜市场、挤挤早高峰地铁,当创作者愿意倾听普通人的故事,当资本不再只盯着流量而忽视真实,或许我们才能在屏幕上看到真正的打工人生活:没有大平层,没有随手挥霍的财富,却有在琐碎里打拼的韧劲,在平凡中坚守的温暖。
毕竟,观众想看的不是别人的“云端生活”,而是能照见自己的真实人生。
来源: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