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甲朋党案结束之后,蛰伏多年的八爷党终于向雍正发动了致命一击,妄图借关外铁帽子王的势力逼迫雍正低头,重启“八王议政”制度,进而掀翻雍正这条大船。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谜团:
科甲朋党案结束之后,蛰伏多年的八爷党终于向雍正发动了致命一击,妄图借关外铁帽子王的势力逼迫雍正低头,重启“八王议政”制度,进而掀翻雍正这条大船。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事发那天的朝会上,有两个理应出席会议的人,却并不在现场,其中一个是在弘昼的提醒下,空手去帮雍正夺兵权的老十三,另一个便是老三允祉。
那么,老三允祉为何没有出席那场特殊的会议呢?
这仅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还是他提前察觉到了某种潜在的危机,于是提前请了假,亦或者说这其中还藏有某种不为人知的隐情?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隐藏在这一谜团背后的真相!
“这是自己人”“也可以算一个”
“这些也是忠臣之臣,这几个是科举朋党一案的人,还有八爷党的人,老十三呐……”
此时衡量完敌我双方力量分配,缓步走回龙椅的雍正,对于关外铁帽子王的突然发难,其实并不觉得意外,因为眼前这一幕,其实就是他为了挤掉八爷党这个大脓包所布置的一个局。
只是他没想到,在关键时刻理应到场的老十三竟意外缺了席,而对于老十三的缺席,老八同样大感意外,甚至还产生了一种难以言明的担忧。
到此问题来了——
为何老三允祉同样缺席了会议,却丝毫没有引起雍正和老八的额外关注呢?
尤其是基于现场的座椅安排,似乎也根本没给老三预留座位。
这就说明:
老三允祉的缺席,绝非一个偶然的巧合,大概率在开会之前,老三就以某种理由事先请了假。
那么老三为何要请假,同时缺席会议的老三又究竟干什么去了呢?
对此剧中虽然没有对应的描述,但是却留下了一条隐藏的线索。
那天,老八所谓有九成胜算的八王议政,起初确实像是打了雍正一个措手不及,但等隆科多公然“跳反”,老八紧随其后做完批斗雍正的演讲,形势却发生了极剧的反转。
先是张廷玉颤巍巍地挺身而出,仅凭一人一嘴就把敌军的王牌“八王议政”给说没了,随后老八见势不妙刚要图穷见匕,用兵谏来逼迫雍正低头,就见消失的老十三突然出现,还顺手夺回了兵权。
就这样,那场轰轰烈烈的八王议政如笑话般闭了幕,而伴随着老八等人黯然退场,早已是强弩之末的老十三,也终于喷出了那口憋在嘴里多时的鲜血,瘫倒在地。
事后,雍正忍痛安排完老十三的后事,便向弘时下了一道特殊的旨意:
“你去给你三伯和弘昼传旨,你们三个人去把阿其那、塞思黑,还有允䄉家那些不义之财,以及所有的来往信札全部抄没了。”
注意,抛开老三允祉不谈,雍正之所以安排弘时和弘昼去查抄老八等人的家,其实是别有深意的。
老十三在临终之前,跟雍正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对话。
在那段对话中,老十三特意提醒雍正——要小心当年九子夺嫡的悲剧重演:
雍正:“你说的是谁?”
老十三:“目前看来弘昼没有这个心思,你看……”
雍正:“弘时?!”
老十三:“但愿他不会,但皇上要多留个心眼,我总觉得在他的身上有八哥的影子。”
对于老十三的提醒,雍正深以为然。
要知道,提出叫关外铁帽子王进京的,恰恰就是他的三儿子弘时;而老八之所以能用关外的兵力控制丰台和西山的兵力,又正好是他的五儿子弘昼误传口谕所致。
由此,这才有了雍正借抄家为名,试探弘时和弘昼是否参与八王议政的行为。
只要弘时和弘昼跟八爷党有牵连,在抄家过程中就很可能会露出破绽。
这就是雍正下这道旨意的真实目的。
既然这道旨意是雍正对弘时和弘昼的试探,那么老三允祉会出现在这道旨意之中,同样有可能是雍正的试探,也就是说雍正很可能也怀疑老三参与了“八王议政”。
那么雍正怀疑老三允祉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八爷党密谋的“八王议政”,有什么依据吗?
有,对此依据就是老三允祉确实存有参与的动机。
注意,在“八王议政”爆发之前,“科甲朋党案”刚刚结束。
“科甲朋党案”之所以会发生,表面看起来是对田文镜羞辱读书人的狙击,可实际上狙击的却是雍正想要大力推行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
而在雍正对“科甲朋党案”的处理中,虽然最终赦免了清流领袖李绂的死罪,但基于雍正对田文镜的维护,对谢济世、陆生楠的诛杀,还是彻彻底底得罪了整个清流集团。
按理来说,即便观念不合,立场对立,也不影响清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忠臣”的底线。
但问题是,雍正朝的清流自孙嘉诚之后,就再无那种赤胆忠心的人。
所谓的清流,举的是“为国为民,为了江山社稷”的旗帜,行的却是“自私自利”的勾当。
由此一来,清流不仅希望看到雍正吃瘪,甚至还愿意看到雍正这条敌视清流的大船被掀翻。
而老三允祉作为清流集团的背后掌舵人,为了不失去自己的底蕴,不自外于麾下的势力,就只能与清流的立场一致,站在雍正的对立面。
这就是老三允祉的动机之一。
而老三允祉的第二个动机,则源于雍正登基之初。
虽说雍正在畅春园继位那晚,老三允祉最初并没有像小二十四胤祕那样,不惜得罪八爷党也要维护雍正继位人的合法性。
但在老十三夺回丰台大营的兵权返回畅春园勤王之后,老三允祉却是第一个向雍正跪拜的:
“臣胤祉参加皇上。”
而等到雍正的登基大典上,老三允祉又是第一个向雍正表态效忠:
“皇上布达腹心,坦诚相见,臣弟已感激无地,皇上但有传令,臣弟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然而令老三允祉没想到的是——
他作为能与八爷党分庭抗礼的清流掌托人,又两次主动向雍正示好,到了最后却只得到一个“御前免跪”的安慰奖,反倒是一心想要把雍正拽下龙椅宝座的老八允祀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权柄:
雍正:“在咱们兄弟中间,你是有才的,朕的意思让你出任总理王大臣,和上书房几个大臣一起处理军国大事。”
雍正的这种区别对待,岂能不让老三允祉心生不满,甚至怀恨在心?
而这就是老三允祉的动机之二。
行动当然,说老三允祉参与了“八王议政”,并不是说他直接参与了谋划。准确来说,他的参与只能算是间接的配合。
而他间接配合的方式,便是请假缺席。
注意,老八之所以会启动“八王议政”这一杀招,就是瞧准了雍正相继得罪了旗人与清流两大利益集团的时机,这才选择出手的。
因此,老八暗中很可能会给老三通过气,因为他相信即便老三麾下的清流不配合,但也绝对不会反对。
退一步讲,就算老八不暗中通气,依照当时的朝局,清流与八爷党也并非对立、提防的状态,老三能察觉到些许蛛丝马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而当老三得知此事以后,能做的选择并不多。
基于他对雍正怀恨在心的心里,以及清流当时对雍正的敌对立场,首先排除的便是向雍正通风报信,剩下便是配合与沉默两种选择。
对于老八想要恢复“八王议政”的计划,老三应该是乐见其成的,毕竟真掀翻了雍正这条大船,八爷党为了收买人心,绝对会在第一时间叫停那些所谓的新政,
由此,他不仅出了一口恶气,还维护了全天下读书人的利益。
但这并不代表老三愿意积极参与其中,或是参与过深,毕竟这次行动成功了,他乃至他麾下的势力也收取不了胜利的果实,但要是失败了,他却要承受雍正的滔天怒火。
正因如此,老三这才做出了请假缺席的选择。
千万不要认为缺席只是简单的默许,相反老三的缺席在与会的清流看来,其实就是一种明确的态度——默许他们配合八爷党向雍正发难。
这样一来,老三就算给自己留了一个转圜的余地。
一旦八爷党的行动失败,到了雍正追责的那天,老三也完全可以拿“不在场”为由,将错误完全归结为清流的自发复仇行为。
当然,老三这种隔岸观火的做法,也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那种特殊的会议,而老三又恰好缺席,势必会引起雍正的怀疑,所以才有了事后雍正借抄家一事,来试探老三允祉的那一幕。
以上就是老三为何会缺席那场会议的真相,这回你看懂了吗?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
来源:卿心君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