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是“朋友”的定义。苏女士称自己是刀郎的“老朋友”,但在大众认知里,“朋友”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认定——需双方认可、有实际联结,而非隔着屏幕在互联网上公开喊话。若真是多年老友,为何十年间无私下联系?为何连基本的联系方式都似不存在?更关键的是,刀郎复出后遭遇黑子持
近日,苏柳女士围绕《我的楼兰》的一系列发声,在刀迷群体中引发不小波澜。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妨抛开情绪,从三个核心问题切入,看看这场争议背后的逻辑与真相。
首先是“朋友”的定义。苏女士称自己是刀郎的“老朋友”,但在大众认知里,“朋友”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认定——需双方认可、有实际联结,而非隔着屏幕在互联网上公开喊话。若真是多年老友,为何十年间无私下联系?为何连基本的联系方式都似不存在?更关键的是,刀郎复出后遭遇黑子持续网暴、诋毁时,这位“老朋友”并未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如今却因《我的楼兰》相关话题频繁发声,难免让人质疑这份“友谊”的出发点。
其次是《我的楼兰》百亿播放量的核心归因。苏女士似乎将爆款功劳更多归于自己的词,但音乐圈的常识是:一首歌曲的火爆,是曲、编、唱与词的融合共振,尤其是在音乐领域,旋律与编曲往往是最先抓住听众的关键。放眼世界,无歌词的纯音乐能成为经典的不在少数,却从未有“无旋律的纯歌词成为世界名曲”的说法。在《我的楼兰》之前,知晓“苏柳”之名的人寥寥无几;而刀郎的创作实力有目共睹,从《罗刹海市》到《花妖》,首首皆是爆款,其文学造诣也足以支撑优质填词。他未给《我的楼兰》重填新词,更多是出于尊重,而非能力不足。
最后是“狂妄自大”的争议点。苏女士一句“有本事再填个《我的楼兰》”“用100亿流量把我挤出去”,透着对自身词作的过度自信。可事实是,她所谓的180首作品中,能被大众记住、传唱的寥寥无几,更无一首能达到《我的楼兰》的传播量级;反观刀郎,作品几乎首首经典,播放量稳居高位。若真觉得自身词作优秀,完全可以找人为其谱曲,再邀她力挺的谢女士助力,看看能否复制百亿奇迹,而非纠结于已成型的《我的楼兰》。
当然,以上观点并非否定苏女士在词作上的付出,只是在这场争议中,我们更该理性看待“朋友”的真诚、爆款的逻辑,以及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我的楼兰》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刀郎的旋律与苏柳的词共同成就,而非某一方的独角戏。若真为作品好,不如少些公开喊话,多些务实创作——毕竟,听众最终记住的,永远是打动人心的音乐本身。
对于这件事你是咋看的呢?
来源:西里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