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这条热搜时,脑子里先蹦出来的是去年被手语诈骗卷走20万的老邻居——他听不见,也不会喊,报警笔录做了4小时,最后只能认栽。
“6个月学一门语言,还得把官司打赢,这演员疯了吧?
”刷到这条热搜时,脑子里先蹦出来的是去年被手语诈骗卷走20万的老邻居——他听不见,也不会喊,报警笔录做了4小时,最后只能认栽。
点开视频,檀健次在聋人菜市场和摊主掰扯一把菠菜多少钱,手指翻得比人家母语者还快,我突然意识到:这片子可能不是来“感动中国”的,是来替人讨命的。
先把话撂这儿——电影里的手语官司,现实里真有人打,而且更黑。
中国聋人协会刚出的报告,83%的聋哑人被骗案是“熟人带路”,61%打着理财旗号。
说白了,就是利用“手语信任”——你会手语,我就信你,转头就被拉进杀猪盘。
片子里檀健次接的那宗2000万诈骗,原型张琪律师去年刚破的那单,金额翻十倍,2个亿,主谋是聋校老同学,受害者里还有刚拿到拆迁款的单亲妈妈,哭都哭不出声。
为了把这道黑口子撕开,檀健次是真把自己丢进去了。
剧组开机前,他跑北京通州聋人社区住了3个月,跟原型张琪同吃同住。
张琪平时开庭,他蹲旁听席记手势;夜里回出租屋,对着镜子练到手指抽筋。
片尾字幕打出“手语指导:中国聋人协会”,不是挂名,是协会老师天天在片场盯着,一条手语打错,重拍,整整磨了42遍。
最后成片送审,聋协给盖了红章:准确度认证——国产片里头一回。
更离谱的是,这片子居然把“售后”也包了。
上映第两周,北京市司法局连夜开会,推出“无障碍法律服务专项”:以后全市窗口配手语翻译,随叫随到;律协直接开班,首期120个名额,报名秒空。
张琪的律所趁热扩到上海、广州,团队从3人飙到12人,官网挂出新标语——“让聋哑人报警不再靠写纸条”。
数据更直观:2023年聋哑人法律援助案件同比涨37%,翻卷宗的不再只有社工,还有正儿八经的手语律师。
有人吐槽,一部片子而已,至于这么上头?
把视角拉远点:韩国CJ已经买下翻拍权,明年上线。
别人抢的不是故事,是“方法论”——怎么让边缘群体真正摸到法律的温度。
国产片难得一次“拍了就管用”,再酸,就显得不识好歹。
当然,也别急着鼓掌。
银幕之外,张琪最近跑基层仍被门卫拦,“聋人律师?
没听过,登记先。
”手语翻译一次800块,很多派出所舍不得掏,还是让受害者写字“鬼画符”。
电影把灯打亮,可灯照不到的角落,黑暗照旧营业。
观众散场,能不能顺手把“无障碍”三个字记进日常,才是续集能不能拍下去的关键。
写到这里,手机弹出提示:小区群有人转帖,问哪里能学手语,便宜点最好。
突然有点恍惚——如果老邻居当年遇到的是檀健次,或者张琪,那20万会不会还在?
没人知道答案。
唯一能确定的是,当更多人愿意把手指动起来,沉默就不再是原罪。
来源:诗意宇宙GFDr5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