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彻底扑街!剧情乱炖、演技拉垮、五毛特效!弃剧必须的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02 19:57 1

摘要:说实话,看到《赴山海》这组数据,我先是被震了一下:开播前预约破1000万,60多个品牌挤着投广告,首日热度腾讯飙到26000、猫眼9800,这些数字放在哪部剧上都能让人期待值爆表。然后我去看了正片,感觉像被两股情绪拉扯——一边是商业化预热把观众拉到山顶,另一边

预售破千万、60+品牌抢投,开播却被骂到崩盘?《赴山海》给国产剧敲的那记警钟

说实话,看到《赴山海》这组数据,我先是被震了一下:开播前预约破1000万,60多个品牌挤着投广告,首日热度腾讯飙到26000、猫眼9800,这些数字放在哪部剧上都能让人期待值爆表。然后我去看了正片,感觉像被两股情绪拉扯——一边是商业化预热把观众拉到山顶,另一边是内容质量把观众推下悬崖,心里那股失落比惊喜更重。

你会发现,观众的怨气不是凭空来的。开头的实景+动感打斗确实有亮点,我当时还想“不错,有态度”。可镜头一拉远,滤镜、妆容、特效就把整部戏的质感往下拖。那种大晴天被拍成雾霾、脸被美颜到假性的画面感,和之前像《凡人修仙传》《锦绣芳华》那种耐看、经得起放大的影像风格形成了刺眼对比。再看特效,像页游级别的廉价场景和重复取景的影视基地,让我忍不住想到:手里的IP钱包比制作诚意重多了。

剧情层面更刺痛。我觉得编剧把好几种口味直接倒进一个锅里,穿越、武侠、喜剧、系统任务,每种都想着玩一把,结果每一味都没放对火候。尤其是那句“你们是他请来的演员吗?”听着像二十年前的穿越梗翻新,情感线索比如复活已逝母亲的桥段本来是有爆点的,但处理得潦草,让人哭点和笑点都跟不上节奏,观众很容易在期待与现实的落差里产生反感。

演员的选角和表现也是争议焦点。古力娜扎倒是时常撑住画面,但新人和所谓“带资进组”的戏份堆砌导致整体表演水平参差不齐。我身边有朋友看到几个兄弟的戏份后直接关掉了电视,说看不下去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那种“演着演着就不知道在演什么”的空洞感让人受不了。成毅这次的造型、台词状态也让粉丝纠结:有人仍旧在弹幕里打着节奏,有人看着镜头忍不住想念他以前在《莲花楼》里的气场。说白了,当演技和造型不能服务于角色设定时,再多的流量也救不了整部剧的体验。

把问题拉到更宏观的层面,根源并不只是几位演员或一段滤镜。当前的制作链条里,IP的商业价值和预售数据往往先于脚本打磨和试映反馈。出品方为了赶档和回本,广告投放和品牌合作会提前锁定剧集热度,制作周期被压缩,导致后期在质量上有很多“将就”。数据导向的营销把观众的期待拉得极高,但内容本身却没做好承接,这种“高开低走”的逻辑从根本上伤害了口碑经济。

如果我是出品方,我会把剧本打磨和小范围试映放在更前面,把部分重投广告的预算与分集播放口碑挂钩,先把观众惊喜做出来再去卖。具体来说,先把核心冲突和情感线在台本层面反复推敲,再通过几轮台词排练和试播片段收集真实观众反馈,色调和特效最好有统一且经得起近镜检验的视觉参考,选角上也应该有更多的试镜考量而不是只看流量标签。对于导演和美术团队来说,少一些追逐所谓“网感”的滤镜,多一些对质感和时代感的把控,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热度退却后的口碑审判。

对观众和广告主来说,也需要更加现实的期望管理。观众可以学会用首播数据参考而非绝对追随,给作品一定的缓冲时间看磨合;而广告主在投放前不妨要求看样片或分段投放,把投入与口碑发展节拍挂钩,这既是对品牌负责,也能倒逼制作方重视内容质量。至于行业趋势,我个人觉得这件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市场用口碑慢慢倒逼回归质量,精品化回潮;另一种则是大众的耐心被数据短期满足不断稀释,导致更多类似的高开低走在未来出现。哪一种会成为主流,取决于观众愿不愿意把注意力花在更好的作品上,也取决于出品方愿不愿意把钱投在内容打磨上,而不是纯粹的预热和流量操作。

说到底,这次《赴山海》的案例让我有点心疼。不是所有烂剧都在骗钱,但当S级IP和S级阵容下场却拿出业余水平时,观众的信任就会折损很久。我们不能只看数据热度的烟火,毕竟烟火散了,留在心里的还是故事和情感。现在我只想问一句:你看了《赴山海》吗?你觉得它哪里最让你不能原谅,或者有没有哪个点让你意外被打动,愿意说说你的观感吗?

文|电剧娱乐圈

来源:小鱼视频娱乐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