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深刻描绘明代官场生态的剧中,赵贞吉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官僚形象。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深刻描绘明代官场生态的剧中,赵贞吉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官僚形象。
他身为清流领袖徐阶的学生,嘉靖二十一年进士,二甲第二名,翰林院庶吉士出身——这是通往内阁的显赫之路。
此后外放江苏巡抚、浙江巡抚,再调入户部任尚书,离入阁仅一步之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履历光鲜、政治资源雄厚的高官,却在海瑞上疏事件中。
做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举动:第一时间急切地撇清与海瑞的一切关系。
这一行为,看似是政治危机中的常规自保,实则是一次彻底的政治人格破产。
精于算计的“大明第一不粘锅”
赵贞吉被观众戏称为“大明第一不粘锅”,此称号精准地刻画了,其极致的精致利己主义特质。
他的为官之道没有底线,只有利益。
老师、同僚、百姓,乃至王朝大局,皆可成为其进阶的垫脚石。
他的全部心思都用于揣摩上意,一切行动准则唯上级马首是瞻。
最典型的例证,便是他为了入阁,私下决意讨好嘉靖皇帝。
他未曾与任何人,包括其师徐阶商议,便在嘉靖面前侃侃而谈,主动提出将户部用于救灾的六十万两银子截留,以供皇帝修葺宫殿。
这笔关乎无数百姓生死的“救命钱”,成了他换取内阁职位的筹码。
此举不仅让他的老师徐阶当场错愕,更让嘉靖皇帝彻底看清了他的为人——一个完全可被驾驭、用以处理脏活的势力小人。
他的入阁,实则是嘉靖为接替严嵩而挑选的又一个“工具”。
对比下的同僚:徐阶、高拱与张居正
要理解赵贞吉撇清关系的严重性,必须将其与他人的反应进行对比。
他的老师徐阶,虽常被视作“和稀泥”的高手,但在此事上却展现了良知与担当。他深知海瑞言辞虽烈,却句句在理。
作为首辅,他本可置身事外,却私下竭力周旋解救。
在三法司会审中,他巧妙引导,避免海瑞被立即定罪;
在海瑞临刑前,他更甘冒雷霆之怒,亲携奏疏面见嘉靖做最后努力。
徐阶的“滑”,是有底线、有格局的“滑”。
高拱则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情,多次在会审中为海瑞直言解围,与赵贞吉的步步紧逼形成鲜明对比。
而张居正,虽已退出内阁转为裕王讲师,前途无量,本无需沾染此事,却仍向裕王进言保全海瑞性命。
其或存私心,但格局是为国谋虑。
反观赵贞吉,其心中唯有自己,无国家,无君王,更无百姓。
正如剧中杨金水所言:“做官做人,就算七分想自个,也得有两分想着朝廷,剩下这一分再替别人想想。”
而赵贞吉,连这一分也不愿施舍。
海瑞上疏事件:赵贞吉的误判与真实意图
面对海瑞那道直言天下第一疏,嘉靖的盛怒可想而知。
司礼监太监黄锦,以忠勇之心冒死进言,反而激起了嘉靖“清流逼宫”的疑心,最终自身沦入诏狱。
此情此景,对于“不粘锅”赵贞吉而言,无疑是最高级别的警报。
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妥善处理危机、匡正君失,而是如何最快、最彻底地推卸所有可能沾身的责任。
他首次“勇敢”地直面嘉靖怒火,以一番精巧的言辞,不仅撇清了自己与海瑞的关系,更试图将整个清流集团从嘉靖的怀疑中摘出来。
这一举动看似顾全大局,保护清流和裕王,实则包藏两层私心:
其一,在清流内部塑造其“力挽狂澜”的护盘者形象,博取名声。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向嘉靖皇帝表明自己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的立场,以此邀宠,谋求更高的权位。
他企图用语言技巧绕晕皇帝,实现自我切割。
然而,在场之人皆是政治精英,事后稍加思量,便能看透其用心之卑劣。
他不仅撇清了关系,更撇掉了一个士大夫应有的基本情义、立场和风骨。
结语:过度切割的反噬
赵贞吉的急迫切割,最终成了一场政治上的自戕。
他把自己撇成了一个无情无义、无立场无原则的纯粹小人。
嘉靖皇帝固然利用他,却从心底轻视他;清流同僚们虽与之共事,却无不心怀鄙弃,彻底不待见他。
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适时划清界限或许是生存智慧,但如赵贞吉这般毫无底线的极端利己,则触犯了官场隐形的伦理底线。
他精于算计每一步的得失,却唯独算漏了一点:权力固然源自上位者的授予,但长久立足的根基,却需要同僚最低限度的认可与接纳。
他赢得了嘉靖一时青睐,却输掉了整个士林的口碑与历史的名声。
海瑞的疏,骂的是皇帝,照出的却是百官的肝胆。
赵贞吉在这面照妖镜下,显出了原形——一个被权力异化,只剩下一副华丽官袍和一颗冰冷之心的政治傀儡。
他的问题不在于切割本身,而在于他除了切割,已一无所有。
来源:剧评风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