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电视剧《山海情》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国际传播项目推动下,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热播,受众覆盖率达九成以上,再次引发相隔千里的异国土地上的人们共情。
图为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片方供图
前不久,电视剧《山海情》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国际传播项目推动下,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热播,受众覆盖率达九成以上,再次引发相隔千里的异国土地上的人们共情。
《山海情》讲了一个“共同富裕”的故事。宁夏西海固地区人民在福建的对口援建下摆脱贫困,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是一篇从黄土黄沙中“长”出来的人民史诗。同时,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影像风格上真实朴实,在叙事手法上以小见大,力求平实。
自播出以来,《山海情》不仅在北美、东南亚部分国家、西亚部分国家、非洲部分国家实现了跨文化语境的播映,更借助全球流媒体平台扩展传播范围,以98%的观众好评率助推口碑传播。为更好地贴近不同的文化语境,该剧还完成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韩语、老挝语、印尼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的译制工作。
作为主创团队,我们把“求真”作为创作的第一要务。这种真实,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蓬勃生命力,感染了全球观众,让作品获得持久的传播力。
承载闽宁镇建设者、闽宁协作亲历者的嘱托,我们在接到《山海情》的创作任务后,做了近5个月的面对面采访、实地体验,终于发现,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就是故事,真实本身就足以打动人心。拍摄过程中,我们仿佛重走了一遍西海固人民的脱贫路,对他们手拉板车跨越百里的那股子干劲儿感同身受。在“地窝子”里置好的第一个家,戈壁滩上一寸寸刨开的耕地,水渠里的细流滋润了希望的种子,一根根竖起来的电线杆……每一步路,每一件事,我们都带着观众与剧中人物一起撸起袖子体验过。如此,祖国西北的壮丽晚霞,才能映照在剧中人物、剧内外主创和屏幕外观众的脸上。
剧组的拍摄驻地就在闽宁镇,拍摄期间,工作人员跟当地居民一起下馆子、逛夜市,享受着丰富而便利的日常生活,被他们对家园的自豪感所感染。这是一座戈壁上建成的现代化城镇,当干沙滩真的变成了金沙滩,这比奇幻、玄幻剧的特效更为壮观,比超级英雄电影更为震撼。这种自豪感也属于每一位剧组工作人员,我们通过这部作品的创作,收获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希望将其传递出去。
因为在叙事中做到了“求真”,《山海情》在对外传播中拥有了天然的优势。无论在任何时代、何种文化语境下,人们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命题,西海固人民通过自己的脱贫经历,给出了一个共通的解法——心向美好,脚踏实地,用双手就能改变生活。《山海情》展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智慧,打通了不同的文化语境,熨帖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无论是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化,不论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社会的发展总会与土地产生连接。《山海情》回溯的就是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共通的基因。由此,《山海情》创作中的“求真”不仅是追求一种贴近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更是对真理之“真”的靠近。
作为主旋律作品,《山海情》探讨的宏大命题,也是各国观众喜闻乐见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山海情》都给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解法。通过集体协作实现共同富裕,既有人定胜天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山海情》恰好也为全球观众提供了解读中国智慧的范本,而不同语境下观众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反哺我们的创作,提升我们的创作自信,鼓励我们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2日 08 版)
侯鸿亮(制片人)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