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婕:《红楼梦》拍了3年我被排挤了3年,剧播到第6集才释怀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01 17:43 2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巩汉编辑| 时光初审| 方园

文| 巩汉

编辑| 时光

初审| 方园

说起87版《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观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邓婕。

那个精明泼辣、八面玲珑的凤姐儿,被她演得活灵活现。

可谁能想到,这个让全国观众拍手叫绝的角色,背后藏着多少辛酸?

三年拍摄期,邓婕整整被剧组孤立了三年。

直到电视剧播出,看到观众的认可,她才敢相信自己没有白白坚持。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1983年,央视筹拍《红楼梦》的消息传遍全国。

这部名著要搬上荧屏,选角自然成了头等大事。

剧组在全国范围内海选演员,四川省川剧院的邓婕也参加了选拔。

邓婕去试镜那天,状态糟糕透了。

素颜上阵,脸色憔悴,整个人看起来毫无精神。

她站在一群候选人中间,153厘米的身高显得格外不起眼。

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看到她,心里都在犯嘀咕:这姑娘怎么看都不像王熙凤啊?

王熙凤在原著里可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光是气场就能镇住贾府上下。

导演王扶林却没有急着下结论。

他让邓婕去化妆间好好打扮一番。

等邓婕化完妆重新出现,所有人都愣住了。

她换上戏服,梳起发髻,那股子精明劲儿和泼辣气质一下子就出来了。

王扶林当场就认定,这个川妹子有戏。

邓婕被列入王熙凤的候选人名单,接到通知后兴奋得一夜没睡。

她知道这个机会有多难得,更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

身高问题、外形条件,这些硬伤摆在那儿,想要拿下这个角色,难度可想而知。

邓婕被通知到北京参加演员培训。

这个培训班集结了全国各地的候选演员,大家名义上是来学习,实际上都在暗自较劲。

毕竟最终能留下来的人有限,每个角色都竞争激烈。

王熙凤的候选人除了邓婕,还有乐韵和周月。

三个人在培训期间形成了微妙的三角关系。

乐韵条件不错,很多人看好她。

周月的气质也很出挑,在候选人里呼声很高。

相比之下,邓婕成了最不被看好的那个。

剧组里几乎没人相信邓婕能演好王熙凤。

她太矮了,站在别人旁边像个小孩。

她长得也不够漂亮,五官普通得很。

更重要的是,她不是什么名演员,在圈子里没什么名气。

大家私下里议论,都觉得导演选她是看走眼了。

邓婕把这些闲言碎语全听进了耳朵里。

她没有跟任何人争辩,只是把更多时间花在研究角色上。

她反复读原著,琢磨王熙凤的每一个细节。

这个角色不是靠外形就能撑起来的,需要把人物的精气神演出来,需要让观众看到她的狠辣、她的聪明、她的虚伪,还有她的脆弱。

培训期间发生了转折。

乐韵因为个人原因主动退出了竞争。

周月本来胜券在握,可她看了邓婕的表演后,被那股子神韵折服了。

周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主动退出,把机会让给邓婕。

这件事让剧组很多人无法理解,但周月心里清楚,论演技和对角色的理解,邓婕确实更胜一筹。

邓婕最终拿到了王熙凤这个角色,可问题并没有解决。

她的身高摆在那儿,怎么拍都不对劲。

王熙凤在贾府里说一不二,气场全开的时候能把所有人压下去。

可邓婕站在其他演员旁边,总显得矮了一截,这气势就出不来。

剧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动了不少脑筋。

化妆师给邓婕梳了个特别高的发髻,能往上拔好几公分。

服装组给她准备了增高鞋,鞋底垫得老高,穿着走路都费劲。

摄影师李耀宗在拍摄时特意调整机位,尽量从低角度往上拍,让邓婕在镜头里显得高一些。

这些技术手段确实起了作用,但对邓婕来说,每天拍戏都像在受罪。

那双增高鞋硬邦邦的,穿一整天脚都磨破了。

高发髻勒得头皮发疼,卸妆的时候头发都能掉一大把。

制片主任任大惠看着心疼,却也没办法,只能让她坚持坚持再坚持。

导演王扶林和编剧周雷始终力挺邓婕。

他们看中的不是她的外形,而是她对角色的理解和诠释。

王熙凤这个人物太复杂了,表面风光无限,实际上活得战战兢兢。

她精明到每一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却也逃不过最后的悲剧结局。

这些层次,不是随便一个漂亮姑娘就能演出来的。

角色定下来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拍摄周期长达三年,邓婕在剧组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那些不看好她的人,开始用各种方式表达不满。

剧组里的冷暴力来得悄无声息。

休息的时候,大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就是没人叫上邓婕。

吃饭的时候,别人有说有笑,她只能一个人默默坐在角落。

开会讨论剧本,她提出的想法经常被忽视,好像她说的话根本不值一提。

这种排挤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持续了整整三年。

邓婕每天顶着巨大的压力工作,白天要强打精神拍戏,晚上回到宿舍就忍不住偷偷抹眼泪。

她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嫉妒是一个重要原因。

邓婕拿到了王熙凤这个核心角色,戏份重,存在感强。

其他演员心里难免不平衡,凭什么这么重要的角色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川妹子?

时间一长,这种不平衡就变成了针对和排挤。

邓婕选择了隐忍。

她不去跟任何人争辩,也不向导演告状。

她把所有的委屈都咽下去,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角色上。

拍戏的时候,她就是王熙凤,把那个角色的每一个细节都演到位。

杀青之后,她才是那个被孤立、被排挤的邓婕。

三年时间,邓婕瘦了一大圈。

身边没有朋友,没有人倾诉,她只能一个人扛着。

很多次她都想放弃,想不管不顾地离开剧组,离开这个让她喘不过气的地方。

可每次想到王熙凤,想到自己为这个角色付出的一切,她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虽然邓婕很能忍,心理素质很强大,但是拍摄期间有一场戏却让她至今心有余悸,就是拍“凤姐之死”的那场戏。

贾府被抄家,王熙凤病死狱中,被狱卒草席裹尸掩埋于漫天大雪的野外,映照原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王熙凤死后的凄惨画面,配上道尽她一生的配乐《聪明累》极富感染力,与她生前的风光无限形成强烈对比,非常震撼的一场戏,看得观众不由得心生悲凉之意。

这场戏是实景拍摄,取景于哈尔滨,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邓婕真人上阵,画面里王熙凤的面色乌青发黑不完全是化妆的效果,还有邓婕被冻僵的缘故。

执导这场戏的不是王扶林,那会儿《红楼梦》的拍摄已经接近尾声,王扶林开始着手后期工作,饰演探春的东方闻樱就主动请缨。

东方闻樱在进组之前有过执导经验,也当过《红楼梦》的场记,一直有导演梦,王扶林也给过她机会,之前“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宝玉出走”就是她执导的。

在拍“凤姐之死”时摄影师李耀宗提出的想法是,直接弄个假人替代,拍远景就可以了,这足以体现凤姐死后的悲凉。

但是东方闻樱觉得这不够震撼,要真人上阵,而且是特写、近景和远景交叠。

就这样摄影机都需要用几条厚毛巾包裹防止被冻坏的寒冷天气,邓婕穿着薄薄的单衣,光着脚丫子上阵。

当时配乐《聪明累》还没制作完成,不知道时长,为了积累更多的素材可供选择就往长里拍,邓婕被来回拖了好几里地,拍完她已经冻僵晕过去了,直到工作人员给她裹上军大衣和塞几个热水袋才逐渐恢复意识。

拍出来的画面确实非常真实和震撼,但就是苦了邓婕,现在每每说到这场戏,邓婕都眼含泪水说没必要拍这么多条,可见这场戏真是让她身心受创。

1987年,《红楼梦》终于播出了。

邓婕坐在电视机前,心情复杂到无法形容。

三年的辛苦,三年的委屈,都浓缩在这部电视剧里。

她不知道观众会怎么评价自己的表演,不知道那些质疑和嘲讽会不会因此消失。

前几集播出后,反响还算平稳。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第6集。

这一集王熙凤的戏份很重,她的精明、她的手段、她的复杂性格全都展现出来了。

观众看完之后炸了锅,所有人都在夸邓婕演得好,说她就是王熙凤本人。

电话、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全是对邓婕的赞美。

观众说,这个王熙凤演活了,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

有人说看到她就想起了《红楼梦》原著里的描写,有人说她把王熙凤的精气神全都演出来了。

邓婕看着这些评价,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三年的压抑、三年的委屈,在这一刻全部释放出来。

她终于等到了观众的认可,终于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那些曾经排挤她、看不起她的人,此刻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更让人感慨的是,《红楼梦》剧组里那么多优秀演员,最后获奖的只有邓婕一个人。

她拿到了飞天奖和金鹰奖的最佳女配角,成为剧组里唯一获奖的演员。

这个结果打了所有人的脸,也让邓婕彻底扬眉吐气。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邓婕回忆起那段经历,依然感慨万千。

她说自己从来没有后悔过接演王熙凤,也从来没有后悔过那三年的坚持。

那段日子虽然难熬,却让她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演员的职业素养,什么叫对角色的敬畏之心。

邓婕后来的演艺生涯顺风顺水,接了不少好角色,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可她心里始终记得那个在剧组被孤立的自己,记得那个在哈尔滨雪地里拼命的自己。

那些经历塑造了她,也成就了她。

87版《红楼梦》成为了经典,邓婕的王熙凤成为了无法超越的存在。

每当有人重拍《红楼梦》,观众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邓婕。

她用三年的隐忍和坚持,换来了永恒的经典。

这个结果,值得。

王扶林导演后来说过,选邓婕演王熙凤是他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不是因为她的外形,而是因为她的演技和敬业精神。

一个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靠脸吃饭的,而是靠对角色的理解和诠释。

邓婕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编剧周雷也曾经说,邓婕身上有一种倔强的劲儿,这种劲儿跟王熙凤的性格特别契合。

王熙凤在贾府里左右逢源,背地里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但她从来不在人前示弱。

邓婕在剧组的经历,某种程度上跟王熙凤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

她们都在困境中咬牙坚持,都在质疑中证明自己,都在最后获得了应有的认可。

结语

邓婕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实力永远不会被埋没。

三年的排挤没有击垮她,反而让她变得更加坚强。

当观众的掌声响起,当奖杯捧在手里,所有的委屈都变得微不足道。

她用一个王熙凤,证明了什么叫演员的尊严。

这段经历虽然苦涩,却也珍贵。

来源:以苒Zran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