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忧伤的事实,我们可能看不到比87版更好的《红楼梦》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1-22 23:17 4

摘要:1987年版本的《红楼梦》,28万人在豆瓣上给出的评分是9.7分。

1987年版本的《红楼梦》,28万人在豆瓣上给出的评分是9.7分。

其中有一条评论是“继续五星点评,冲刺9.8分”。

有人就问,这部国产剧的巅峰之作,高达9.7分,是否过誉了?

这个问题放在以前,答案肯定是过誉了。

2000年以前,国产神剧频出。

随着大陆娱乐市场的崛起,和那个年代的经济发展一样,大家都乐观地认为,未来我们肯定会看到更多优秀的国产剧。

可惜,国产剧的质量,和大部分国货的发展轨迹是反着来的。

大部分国货,是越做越优秀。

国产剧是越发展,越没有信心。

和她同一宿命的产业,大概就是国足了。

2000年以后,渐渐长大的观众才明白,小时候看的国产剧,真是精品啊!

所以这个答案,放到现在,答案则是,《红楼梦》值得9.7的高分评价。

这个分数,是靠着后浪一点一点冲刷出来的。

87版的《红楼梦》选角,严苛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红楼梦》剧组,为了找到合适的演员,开启了全国海选的模式。

当时的通讯条件,不是今天的人能够想象的。

剧组想要海选演员,不是在官方渠道上发布一个消息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人工层层下发。

有人想要应聘角色,得通过信件,寄出个人纸质的介绍信和照片。

剧组看中哪个演员,就得安排各种交通,去实地面试。

即使条件不便成这样,《红楼梦》的选角,还是坚持一个黄金原则——必须根据演员和角色之间的适配度,进行选择选择。

剧组的选角人员,内心都有一个谱——哪个角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照着这样的预设,去邀请潜在对象来剧组参加学习。

记住,第一步是先来剧组学习,不是试妆敲定角色。

当时的《红楼梦》剧组,要求演员集中学习《红楼梦》,看看演员是否能无限接近《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这种只看适配度的选择方式,让不少和演戏不搭边的演员,和《红楼梦》结缘。

饰演妙玉的姬玉,最初的工作是一名工人。

饰演元妃的成梅,在入组之前的工作是售货员。

导演王扶林敲定演员人选的原则是演员的个人形象必须符合剧中人物。

其他的部分,通过妆造、形体和镜头,都可以一一调整。

导演王扶林相应自己的调教能力。

但如果演员和人物本身是牛头不对马嘴,那么就是女娲娘娘救场,也无济于事。

在选角的严肃性上,87版对后面的版本是碾压级的。

2010版本的《红楼梦》,为了选中演员,也选择当时娱乐市场最流行的方式——选秀。

《红楼梦中人》的选秀过程和最终结果,质疑声一片。

在选秀活动启动之前,宣传海报贴满了各大高校、剧团等有可能出现好苗子的地方。

前期的宣传,给人的感觉是剧组要再创造一次神话。

但结果却差强人意。

就拿姚笛来说,她在10年版本的《红楼梦》里饰演王熙凤。

但姚笛在选秀时,是宝钗组的冠军。

选秀结果才出没多久,就有媒体报出来,姚笛饰演的角色,从宝钗变成了林黛玉。

这个消息大众还没有消化完成,剧组又开始宣布,姚笛的角色,从林黛玉变成了王熙凤。

不是说姚笛不够优秀,问题是是什么天才演员绝色美人啊,其资质可以横跨《红楼梦》里最重要的三个女性角色?

问题是这三个女性角色的个人特质还是如此不同?

从姚笛的角色定岗之旅,我们就可以看出,10版本《红楼梦》背后角色之争,是水比海深,而不是适配。

多说一句。

10版的《红楼梦》,不是演员有问题,而是演员和角色匹配度有问题。

10版的《红楼梦》里,有多少演员,后来都红起来了。

这说明他们本身的条件,并不差。

剧组能集齐这么好的苗子,为什么拍摄不出来好的内容呢?

归咎到底,就是外界插手太多,剧组反而没有独立行事的权力了。

87版本的《红楼梦》,在妆造上也是一绝。

宝钗的扮演者张莉,本人的生活照,长这样。

第二张,是张莉试戏时的试妆。

这个妆造,是让张莉的颜值,大打折扣。

第三张大家就很熟悉了,是宝钗的最终扮相。

宝钗的气质和颜值,提升了多少个维度!!

前一个就是刚入城的村花,后一个则是京城顶尖的人间富贵花。

不同的妆造效果下,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

可以说,87版《红楼梦》,能有这样的高度和美誉度,化妆造型师杨树云的大神级功力,做出了很大贡献。

87版本《红楼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神级选角。

比如,神级妆造。

化妆造型师杨树云和服装设计师史延芹,都贡献出妆造方面的最好成绩,成为后续剧迷们津津乐道的标杆。

比如,扎实的剧本。

87版本《红楼梦》光是打造剧本就用了三年,作者涵盖了著名的红学家、作家,导演王扶林前后准备了八年时间。

以后来者的眼光去看,这部剧能取得如今成就的核心要素是幕后团队有着高度的决策权,让他们有条件、有空间去精益求精。

就拿后续两个版本的《红楼梦》来说,谁能拿到其中的角色?

答案不言而喻。

从资金、人员配备和演员人选,现在的剧组就是一个执行干活的团队,具体的决策过程,他们无法参与其中。

既然从源头开始就无法做好一份工作,多少人的心态就会变成,工作上能交差能摸鱼就行了。

至于后续结果,不用考虑,也轮不到自己考虑。

总的来说,是整个行业生态的恶化。

按理说,角色适配度不是选角第一原则吗?

观众都懂,剧组难道不懂?

懂,但无法保证落地。

这个行业,或许还存在尊重专业这个事情,但已经很少了。

来源:熊沾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