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竟他之前在浙江被郑泌昌、何茂才当枪使,差点掉了脑袋,刚从诏狱出来没几天,就突然有了良田千亩、商铺数间,怎么看都像捡了便宜。
看《大明王朝1566》时,总有人觉得高翰文暴富是“天上掉馅饼”。
毕竟他之前在浙江被郑泌昌、何茂才当枪使,差点掉了脑袋,刚从诏狱出来没几天,就突然有了良田千亩、商铺数间,怎么看都像捡了便宜。
可细琢磨就知道,他这“富”来得一点都不偶然:
高翰文手里攥着江南案的秘密,严党要堵他的嘴,清流要稳他的心,连嘉靖都默许他拿好处。
他的暴富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是一场明码标价的“沉默交易”。
一、
先说说高翰文手里的“秘密”有多值钱。
他在浙江时,不仅签过严党贪腐的文书,还亲眼见过沈一石如何用丝绸换粮食、如何被严党和宫里联手逼死。
这些事要是捅出去,严党残余会被连根拔起,清流当年“坐视沈一石自焚”的事也会暴露,甚至可能牵扯出嘉靖默许织造局敛财的黑幕。
有个细节很关键,高翰文刚出狱,徐阶就派人给他送了五百两银子,说是“补偿他受的委屈”。
可银子送来时,还附了张字条,写着“江南旧事,宜忘不宜提”。
这话就是在暗示:你拿了钱,就别再提浙江的事,大家都好过。
高翰文自己也聪明,他知道这些秘密是“烫手山芋”,攥着会惹祸,扔了又可惜。
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揭发谁,反而借着“不懂官场规矩”的由头,处处表现得“只想过安稳日子”。
有次高拱找他喝酒,故意聊起浙江的事,高翰文当场就装醉,说“当年的事记不清了,只记得差点丢了命,现在只想在家读书”。
这话传到徐阶耳朵里,徐阶才放下心:看来这小子懂规矩,不会乱说话,给他点好处也值得。
二、
再看严党残余的“推波助澜”。
严党倒了之后,郑泌昌、何茂才虽然被斩了,但严家还有不少门生故吏在地方上掌权。
这些人最怕高翰文出来指证他们,所以主动给高翰文送田产、送商铺,想让他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有个细节很扎心,高翰文老家突然多了两百亩良田,佃户说是严阁老以前的旧部送的。
高翰文明知是严党残余的封口费,却没拒绝,只是让人把田契收好,再也没提过严党的事。
他心里门儿清,严党残余给的不是钱,是安全保障:拿了这些东西,他们就不会再视自己为威胁,也不会找机会报复。
三、
更关键的是,嘉靖的“默许”才是高翰文暴富的关键。
嘉靖早就知道高翰文手里有秘密,可他不想再查江南的事:
一来怕查出更多牵扯宫里的黑幕,丢了自己的脸;二来严党刚倒,清流势头正盛,再查下去会打乱朝堂平衡。
所以他故意对高翰文的暴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让吕芳给高翰文递消息,说“江南的事过去了,你好好过日子就行”。
有了嘉靖的默许,严党残余和清流才敢放心给高翰文好处,毕竟皇上都没意见,谁还敢多嘴?
四、
还有人说高翰文是靠芸娘发的财,其实芸娘只是个引子。
芸娘是沈一石的人,手里可能藏着沈一石的部分家产,但仅凭这些远远不够让高翰文暴富。
真正让他富起来的,是各方势力借着芸娘的名义送的好处。
比如沈一石以前的商铺,名义上是“芸娘托付给高翰文打理”,实则是清流和严党残余都想通过芸娘,跟高翰文达成“沉默协议”。
高翰文和芸娘成婚后,这些商铺的生意突然好了起来,其实是各方势力在暗中照顾:你不说话,我们就给你送钱,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矩。
高翰文自己也清楚,他的财富是“暂时的”。
他从来不敢张扬,把大部分田产都交给管家打理,自己只留一小部分家用,还特意嘱咐管家“别跟人说这些田产的来历”。
有次他跟芸娘说“这些钱不是咱们的,是别人让咱们暂时保管的,要是哪天咱们说了不该说的话,这些东西随时会没”。
这话道破了他暴富的本质:他不是真的“有钱”,是各方势力需要他“看起来有钱”,需要他用财富换沉默,用安稳换闭嘴。
五、
说到底,高翰文的暴富不是运气,是他在官场摸爬滚打后学会的生存智慧。
他从一开始的官场小白,到后来的背锅侠,再到最后的沉默富豪,本质是看懂了朝堂的规则:
你的价值不是你能办多少事,是你能守住多少秘密;你的财富不是你能赚多少钱,是你能让多少人放心。
高翰文的暴富,是大明官场最真实的缩影:
在这里,沉默比直言值钱,妥协比坚持划算,而那些看似偶然的幸运,其实都是各方势力精心算计后的结果。
高翰文,不过是另一个沈一石而已。
来源:周老师历史小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