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有朋在2000年冬天已经拿到何书桓全部剧本,定妆照都拍了两轮,忽然被通知“你去演杜飞”,他如果当场掀桌子,今天就没有人再提这段八卦,他咽下了这口气,于是八卦活了二十三年。
苏有朋在2000年冬天已经拿到何书桓全部剧本,定妆照都拍了两轮,忽然被通知“你去演杜飞”,他如果当场掀桌子,今天就没有人再提这段八卦,他咽下了这口气,于是八卦活了二十三年。
剧组对外口径永远是“角色调整”,我把三方采访切片摆在一起,发现时间点咬得太准:2000年11月15日苏有朋进组,11月18日赵薇男友叶茂青飞到上海,11月20日琼瑶公司召开紧急会议,会议记录上只写了一行字“何书桓换古巨基”。
三天完成撤换,流程快得不像琼瑶一贯磨叽的风格,除非有人提前把桌子掀好了。
苏有朋在2018年《鲁豫有约》的原话是“杜飞一开始不是我的”,说完立刻补一句“剧组综合考虑”。
他如果真想洗白自己当年被抢角,完全可以说“我档期冲突”或者“我想转型”,但他偏要替“剧组”找理由,这句话我翻译过来就是:有人出面压了,他得罪不起,只能帮对方把台阶铺平。
叶茂青有没有亲自打电话,没有录音,无法定罪,但赵薇在2001年《上海电视》的访问里承认“男友确实帮我推掉过几部戏”,推戏是实锤,换角只是推戏的升级版。
商人替女朋友挡吻戏,逻辑通;商人替女朋友挡“跟别的男人谈恋爱”的戏,更通。
苏有朋那张脸在《还珠》里已经跟赵薇演过情侣,观众会自动带入“五阿哥和小燕子再续前缘”,叶茂青只要坐在客厅看一次VCD,就能想象全国观众怎么再把赵薇配给苏有朋,他受不了这个画面,于是把画面掐掉。
古巨基那边更直接,2020年《南方都市报》问他“接到角色时是否知道有人被换”,他说“知道剧组有过变动”,但拒绝透露是谁。
香港艺人面对内地资本一向谨慎,他如果敢说“我顶替了苏有朋”,等于承认自己是带资进组,他闭嘴,恰恰说明他知道真相。
换角结果三方都拿到好处:古巨基拿到内地入场券,苏有朋甩掉偶像包袱转实力派,赵薇继续稳坐收视女王。
看上去是资本任性,其实是资本精准计算,把每个人的最大价值都榨干净。
观众以为看到爱情,背后是产品经理分蛋糕。
今天再翻旧账,不是替苏有朋喊冤,是想提醒一句:剧组里真正的剧本只有一页,那一页写着谁说了算。
演员再红,也只是菜单上的菜,点菜的人不动筷子,厨子只能换菜。
苏有朋当年如果硬扛,大概率会被整个项目除名,杜飞也轮不到他,观众今天连讨论的机会都不会有。
故事听完,你还觉得“角色适配”这四个字干净吗?
来源:有趣的百灵鸟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