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挑三象,拳掌定乾坤——论《赴山海》的侠义新编与文化承启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9 01:51 1

摘要: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在一片纷杂的声浪里,我追完了《赴山海》的最后一集。故事落幕,心潮却翻涌不息。当外界的所有喧嚣终于归于沉寂,那份激荡于胸口的震撼与慰藉,让我很想从自己的视角,为它写下一些朴素而真诚的观后感。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在一片纷杂的声浪里,我追完了《赴山海》的最后一集。故事落幕,心潮却翻涌不息。当外界的所有喧嚣终于归于沉寂,那份激荡于胸口的震撼与慰藉,让我很想从自己的视角,为它写下一些朴素而真诚的观后感。

当《赴山海》的画卷徐徐展开,成毅饰演的肖明明、萧秋水、李沉舟三位角色——或许是跨越时空的一体三魂,或许是人性的多角度呈现——如同三棱镜,折射出侠者精神的不同光谱。这不仅是对演员演技的极致考验,更是对“侠”这一永恒命题的深度解构。成毅以精湛的表演,将三种截然不同却又一脉相承的灵魂灌注于一体:或沉稳如山,肩负家国重任;或洒脱不羁,游走江湖仗义执剑;或挣扎迷茫,在血与火中寻道。这种“一人三角”的叙事模式,打破了传统武侠剧中角色脸谱化的桎梏,让侠义精神在不同个体命运的碰撞中,呈现出更为立体、复杂,也更具现代共鸣的层次感。观众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完美的符号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彷徨有坚守的“人”的成长史诗。

《赴山海》的打戏,堪称一场久旱逢甘霖的视觉革新。它毅然跳脱出当下武侠剧常见的侠义精神主题窄化、“特效为王”、“慢镜堆砌”的泥淖,回归到动作本身的力量与美感。其核心亮点,在于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拳”请入江湖。绵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动作看似舒缓如云,实则内蕴惊雷,劲力绵延不绝。剧中设计巧妙融合了绵拳的特质,不再是眼花缭乱却空洞无物的招式对轰,而是将人物的性格、心境与武学哲理融于一体。成毅的表演,使得每一场打斗都成为角色内心世界的延伸,是意志的较量,更是道义的碰撞。这种对传统武学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影视化呈现,不仅让打戏重拾了久违的“侠味”与“实感”,更是一次对中华武学宝藏的虔诚致敬与有效传播。

而《赴山海》的文化匠心,远不止于拳脚。镜头所及之处,服饰皆是非遗的华章。苏绣的精细雅洁,云锦的灿若云霞,缂丝的“通经断纬”之巧,这些曾经深藏于宫闱典籍的顶级织绣工艺,如今在角色的衣袂间翩然起舞。无论是主角肩头的一抹流云,还是袍角暗纹的一丛翠竹,都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无声的叙事,暗合人物身份气韵,于细微处彰显华夏衣冠的博大精深。该剧服装在南京博物院的专题展出,正昭示着其已超越单纯的戏服功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文化桥梁。这种将非遗技艺融入当代审美的大胆实践,让沉睡的历史在光影叙事中重新呼吸,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化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范本。

更为难得的是,《赴山海》并未将“家国情怀”简单处理为口号式的背景板。它将个人的爱恨情仇、门派的荣辱兴衰,与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紧密交织。主角们所“赴”的“山海”,既是物理意义上的险阻江湖,更是压在心头的家国重任与道义抉择。他们的“侠义”,不仅是路见不平的拔刀相助,更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担当。这种深沉的情感内核,使得剧中的热血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有了扎根的土壤,能够真正点燃观众心中对于正义、对于故土、对于文化的认同与热忱。

时代的发展不会为任何人做停留,艺术的浪潮也总是在不断的扬弃中前行。《赴山海》或许在整体的打磨上还未能臻至毫无瑕疵的经典之境,但不可否认,它以其全面的、大胆的实践,开创了武侠叙事的一条创新的先河。

它不再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也更具价值的道路——将现代“系统”的叙事实验、濒临失传的“绵拳”武学、璀璨华美的非遗织绣与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熔铸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这部剧作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它已经完美无缺,而在于它清晰地指明了一个方向,武侠的内核可以如此深邃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创新的表达可以如此扎实地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上。

它证明了,所谓的“创新”并非凭空造楼,而是对深厚文化底蕴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这条它奋力开辟的航道上,我们亦然看到了未来更多作品可以借鉴与深化的可能。《赴山海》所赴的,正是一片属于中国故事、东方美学的壮阔山海,它的探索,其意义远超越一部剧作本身。

作者简介:刘光红,笔名六月荷。网名成哥红姐在旅途。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

来源:书法艺术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