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古装变“装古”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30 15:47 1

摘要:古装剧不是历史教科书,不必处处考据、句句严谨,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历史逻辑的尊重。真正优秀的古装剧,要让观众在古今相通的情感中产生共鸣,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时代的脉搏。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尊重历史语境与观照现实情感,从来不是对立的选项。

古装剧不是历史教科书,不必处处考据、句句严谨,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历史逻辑的尊重。真正优秀的古装剧,要让观众在古今相通的情感中产生共鸣,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时代的脉搏。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尊重历史语境与观照现实情感,从来不是对立的选项。

当古装剧里的王侯将相说着现代职场话语,当深宅大院的小姐们践行着平等自由的恋爱观,当刀光剑影的江湖突然冒出今人总结的正能量语句……这种古今元素的强行拼贴,正在让越来越多古装剧成为“装古”的游戏。制作方手握流量密码,将飞檐斗拱、锦衣华服拆解成可复制的视觉符号,却对古代社会的制度机制、伦理逻辑视而不见;把现代价值观念当作万能补丁,随意缝缀在历史的躯壳上,唯独忘了人物脚下的时代土壤。这种创作偷懒看似讨巧,实则在消解历史叙事应有的重量。

古装剧的魅力,从来不止于“古装”的壳,更在于“古”的魂。观众对古装剧的期待,本质上是对另一种时空的想象与共情:想知道秦汉的军功爵制如何塑造英雄的命运,想看见唐宋的市井烟火里藏着怎样的人情世故,想理解明清的礼教纲常怎样捆缚又怎样成就了那些鲜活的生命。这些制度逻辑、时代局限,不是创作的枷锁,而是人物之所以成立的根基。就像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的刚直不能脱离嘉靖朝的官场生态,嘉靖的权术也跳不出封建皇权的运行规律——正是这种对历史语境的尊重,让角色有了真实的呼吸感,也让观众在古今对照中读懂人性的复杂。

可如今不少古装剧,把历史语境当成了可以随意置换的背景板。为了让主角“三观正确”,硬让古代女子喊出“我要搞事业”;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让皇子轻易与平民称兄道弟。这种“现代灵魂穿越古代壳”的写法,看似贴近当下观众,实则是对历史的简化,也是对观众的轻慢。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装古”成为潮流,损害的不只是文艺创作的品质,还有大众的历史认知。古装剧作为大众接触历史的重要途径,它的叙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理解。如果总是用现代视角裁剪历史、用营销思维替代创作诚意,观众看到的只会是一堆碎片化的“古风符号”:发髻要高、衣袂要飘、台词要拽,却唯独没有历史的真实温度。长此以往,历史会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我们也会在这种“伪古风”里,渐渐失去对过去的敬畏与理解。

当然,古装剧不是历史教科书,不必处处考据、句句严谨,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历史逻辑的尊重。真正优秀的古装剧,要让观众在古今相通的情感中产生共鸣,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时代的脉搏。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尊重历史语境与观照现实情感,从来不是对立的选项。

古装剧的“古”,是历史的厚度,也是人性的广度;“装”的该是对细节的考究,而非对逻辑的无视。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拼贴,多一些对历史语境的敬畏;少一些现代价值观念的强行植入,多一些对人物处境的共情,只有这样,古装剧才能跳出“装古”的窠臼,真正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而不是只为流量的快消品。毕竟,观众要的不仅是“像古代”的样子,更是“懂古代”的真诚。

作者:马忠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