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帝王给了一切,最后,这一切都落到了林燮的身上,只听令于林燮,视帝王为无物
《琅琊榜》梁帝的一跪,成了全剧最大的败笔
哪怕就算是为了烘托主角的“正确”,或是让帝王认
识到亲情的可贵之处,都不能让梁帝下跪
帝王有帝王的自尊,帝王有帝王的骄傲
帝辛被姬发大军围困,宁可烧死自己,也不做俘虏
崇祯帝宁可煤山自杀,也不落入敌军之手,被人侮辱
《琅琊榜》死的三十万赤焰军是冤魂,也不冤
林燮拥兵自重是事实,不尊帝王也是事实
身为臣子,挟恩图报,拥兵自重,视帝王令为无物,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赤焰军只听令于主将,却不知主将所赋予他们的一切,都是帝王所赋予的
帝王给的军资,帝王给的粮食,帝王给的抚恤
帝王给了一切,最后,这一切都落到了林燮的身上,只听令于林燮,视帝王为无物
赤焰军不是国家的军队,更像是林家军
就像你花钱买的东西,让别人给捎带回去,结果人家感恩戴德的是送东西的人,而不是购买东西的人,你觉得憋屈不憋屈?
祁王于父亲不敬,于帝王不尊,不分时间场合,于父于君起争执
试问,如果你的儿女对你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点,你说什么他反驳什么,这是据理力争还是耿直直言?
你儿女背着你跟你的手下大放厥词,斥责你的处事方式,你会什么心情?
所有的人跟你说话,都会说一句“你儿子说的没错,你怎么怎么样” ? 你会是什么心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林燮在梁帝登上帝王之位的时候,就该清楚:这是帝王,不是兄弟了,可以有兄弟的信任,却不能有兄弟之间的放纵
他不但拎不清这个,反而对身为帝王的梁帝,诸多不屑,行动上,言语上,无一不透露着“没有我,你根本就成不了帝王或许早嘎了”
一开始梁帝无谓,可后来长大的祁王,不同父亲亲近,反而于拥有兵权的舅舅林燮,行事作风极为相似
不但不分时间场合的反驳帝王,还在与朝臣往来密切,而朝臣若有奏报,必定言说“祁王令”
一个拥有林家血脉的皇子,一个与父于君不敬不尊的皇子
一个有兵权,一个有声势,任谁能放任这样的危险在自己身边?
连后宫妃子都知道帝王多疑,更懂得帝王的平衡之术,林燮会不懂还是更不就不屑?
不过是从心底瞧不上这位帝王,才会做事肆无忌惮
或许林燮和祁王真的没有想过要谋反,可他们的行为做法,还有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证明了他们有谋反的能力
若有一天梁帝与他们有了更大的分歧呢?
就像《琅琊榜》最后,萧景琰不就是这样子吗?
有了兵权,有了声势,有了臣子的支持,最后逼的梁帝不得不顺从他的意思去做,他是没有像誉王一样去谋反,可实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因为现在拥有权利的是他,而他的权利是林殊帮他夺过来的
若祁王没有死,林燮没有死,会不会就是现在林殊和萧景琰的关系和权力一样
一个听话照做,一个做谋士,做将军,不去直接杀的帝王,而是逼着他不得不妥协,不让步,不得不低头,这与杀了他,有什么区别?
作为帝王的梁帝,能轻而易举的相信祁王造反,林燮叛变,是因为他们已经做足了叛变的所有准备“工作”,早已在帝王的心中种下了那颗怀疑的种子
二十年后,林殊再次用“忠诚”,利用萧景琰去掉了梁帝的左膀右臂,用“信任”一点点将梁帝掏空
所以当萧景琰站到前面支持“重审赤焰案”,与众人一起威逼梁帝的时候,梁帝流着泪说了那句“乱臣贼子”
萧景琰不就是第二个祁王吗?都是林家对付梁帝的一个棋子
不同的是祁王败了,所以林家败了
萧景琰成功了,所以林殊肆无忌惮了
作为帝王,梁帝棋差一着,所以败落
就算如此,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给不了林燮想要的天下的样子,所以他才会跟自己对着干。若自己随着林燮的想法去做,那自己是掌权者还是一个傀儡?萧景琰不就做了林殊的傀儡吗?所以,他才能在林殊的帮助下夺得帝王之位
所以,有些小说还是要看原著的,原著中梁帝自始至终没有向林殊低头,不过是在静妃的慢性药中,中风了
这是我们能接受的结果,不但保留了帝王的尊严,还至死都不承认自己错了,事实上他没有错
中风后,全力医治不是不想让他死,而是若在梁帝死后,翻案,将是新帝的旨意
林殊要的是他舅舅,梁帝自己来认着“错”,只要他活着,至于是不是他写的罪己诏,那都是他写的
只要他活着,那就是禅位,作为太子的萧景琰监国就理所应当,而不是被说成逼迫帝王
这才是林殊要的结果
《琅琊榜二》萧庭风之所以与当时的梁帝关系亲密,备受梁帝的敬重
只因为萧庭风对梁帝有着足够的尊敬,哪怕是自己擅自动了兵力,都会回来给梁帝行君臣礼,并详细汇报缘由
臣子的敬畏,忠诚,才会有帝王的信任和依赖
否则,就是养虎为患
来源:光影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