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短剧近年迅速爆火,其可观的经济收益与流量红利引发了拍摄热潮。随着行业生产模式的成熟,部分微短剧从策划到上线全周期可压缩至20天以内。与此同时,一些不规范的拍摄方式让“无剧本拍摄”“侵权改编”等行业乱象日益凸显,成为不容忽视的隐忧。这种方式或许能收割一时流量红
微短剧近年迅速爆火,其可观的经济收益与流量红利引发了拍摄热潮。随着行业生产模式的成熟,部分微短剧从策划到上线全周期可压缩至20天以内。与此同时,一些不规范的拍摄方式让“无剧本拍摄”“侵权改编”等行业乱象日益凸显,成为不容忽视的隐忧。这种方式或许能收割一时流量红利,却会侵蚀行业的原创根基。微短剧作为新兴文化形态,若长期陷入“去剧本化”的状态,终将因创作端的乏力而透支未来。
忽视原创剧本,隐含法律风险与版权争议。目前,改编是微短剧剧本的主要来源。根据《著作权法》,未经许可改编他人作品,即构成对原作者改编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权利的侵犯。一旦播出平台接到投诉,往往来不及“补授权”就必须紧急停播、全面下架。微短剧《偷偷藏不住》正是因改编授权出现问题,在播出高热期宣布下架。一部剧集的下架会直接打乱微短剧制作与排播节奏,对整个制播流程产生影响。
过度依赖改编,特别是侵权改编,必然造成行业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一旦“抄袭改编比原创更赚钱”“蹭热度比深耕内容更高效”成为逐利默契,原创生产很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改编原著与原创编剧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充分尊重,创作热情被消磨;好的故事情节和创意被无限制滥用,其文化价值与商业潜力将被稀释;最重要的是,若用户长期接受大量同质化或画虎不成反类犬而走向劣质化的微短剧作品,就可能会对微短剧产生负面认知。一旦如此,其关注与兴趣终会断崖式下降,最终损害行业的观众根基。此外,如果平台对无剧本或使用侵权性质剧本的微短剧持默认态度,还可能造成行业走向俗套化的“内卷”,竞相以狗血或擦边吸引用户眼球,而缺乏创作经验的积累与推进。
回归创作本位,必须鼓励原创、重视剧本。某种意义上,原创剧本可以说是微短剧摆脱“同质化”“劣质化”标签、实现“精品化”转型的关键。原因是,它能从源头提升微短剧的创作门槛与内容质量,倒逼微短剧的制作标准从“流量至上”转向“内容为王”。微短剧虽短,但有限的时长更要求作品快速塑造人物形象与清晰传递主题,要求紧凑多变的叙事节奏,在误会、冲突、解谜的结构中激发用户的爽感。在传统创作中,剧本就是“一剧之本”,注重强设定、强情节的微短剧,显然也不例外。东拼西凑看似复刻了冲突和反转,也可能暂时撑住场面,却可能因缺乏故事连贯的张力与情绪积累导致爽点稀薄、情绪空洞,用户一“尝”便知无味,手指一滑即弃。
在笔者看来,作为发布和推送微短剧的主要渠道,平台应承担起守门人的责任,加强对剧本情况的审核,将原创性作为作品上线与流量扶持的重要参考,为优质原创微短剧提供更多的曝光率与流量;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制定相应规范,完善微短剧领域的版权保护法规与行业规范。当然,在行业新兴的前期,审核与监管能起到“保护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但从长远的角度讲,还是需要微短剧从业者进一步提升行业自觉,加强原创意识与专业能力,用“规范和专业”来挤压“不规范和不专业”。
微短剧的火爆,为新媒介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任何文化行业的长远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内容质量和创作者利益为代价。微短剧创作,“去剧本化”必不能久,忽视原创必难成功,对此现象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应对。某种意义上,原创是艺术生产活力的源泉,是艺术创造力的具体体现。因此,编剧能够静心打磨剧本,平台能够大力推介原创作品,全行业都能积极维护和营造良性创作生态,微短剧才能真正扎根内容生产,让这个新兴领域和行业健康有活力,行稳致远。这正是我们的期待。
作者 | 孟正皓
来源:中国艺术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