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里宫门紧闭,烛影摇晃,宜修跪在大殿中央,挥起手腕,把那对玉镯晃得亮晶晶,带着点逞强的得意。她对着龙椅上坐着的人,艰难笑出声:“这镯子,皇上你亲手给我的呢?你说过,等我有了孩子就封我皇后。”一说起恩情,她脸上那点剩余的笑迅速碎掉,眼泪像水闸开闸,眼神恍若刀子。
夜里宫门紧闭,烛影摇晃,宜修跪在大殿中央,挥起手腕,把那对玉镯晃得亮晶晶,带着点逞强的得意。她对着龙椅上坐着的人,艰难笑出声:“这镯子,皇上你亲手给我的呢?你说过,等我有了孩子就封我皇后。”一说起恩情,她脸上那点剩余的笑迅速碎掉,眼泪像水闸开闸,眼神恍若刀子。宫殿里气氛陡然绷紧。
她哭得撕心裂肺,说是姐姐入宫夺走了宠爱、荣誉,甚至是唯一的孩子。那种仇恨,任谁目睹都背脊发凉。现场一时寂静,所有声音都消失了。她喊出来的,不只是失落,还有一种被踩踏后不甘的愤怒。可旁观者一直以为不过是宜修自尊受损,她争不到皇后之位,自然会生恨。皇帝的宠爱逐渐偏移,谁都没法安慰。
她曾经对未来充满期待,却被亲姐抢了头一筹,无论纯元是否满怀恶意,宜修已彻底失去全部。端妃当时也说过,宜修最看重后位,被人抢了,她焉能甘心?这些话说出来像那么回事,其实似乎太简单了点?里面有种事涉人心的复杂,总觉得不太对。
等把原著翻了个底朝天,才发现前面那种表面解读有点浅。不是一朝一夕就结下的仇,纯元成了宜修恨意积累到极点的最后引子——里面,还埋了许多年沉痛。母辈的故事,早把宜修的人生路染得发黑。她懂事早啊,从小就看明白许多东西,不是现在才开始怨的。
她的母亲,其实跟宜修的父亲青梅竹马,小时候两个人一起长大。后来因朱家发达,父亲跟着家族进京,成了京中贵胄。太后朱氏进宫,朱家的地位跟着水涨船高。父亲娶了权贵之家的小姐当夫人,还纳了一个小妾。可他还是在乡下遇到从前的恋人。这一段真像电视剧,每次祭祖遇旧情,心里的波澜一眼就能看见。
母亲不是正室,进门就成了妾。身份突然变了,那个曾经被承诺千山万水结发为妻的女人,竟然只落得妾室的名头。父亲爱她吗?应该早就没了吧,只剩年少的怜惜。承诺是有的,可是没兑现。父亲刚安置了母亲,立刻又把亲近的丫鬟抬进门,比母亲还得宠。这就意味着母亲再也没有半分主导一切的地位。
母亲只能生下宜修一女,父亲等不到男丁,冷淡下来。正室见母亲和父亲曾经有过情感,心里嫉妒,处处刁难。母亲一天比一天消瘦,十年后还是孤身逝世。临终盯着门口,她一直期盼着父亲,可惜没人来。
母亲的结局,看得宜修半点不敢冲撞。她从没享受过属于家的温暖。江南水乡的梦想,好像只留在破屋子角落里。父亲承诺过娶她做妻子,现在母亲死前,还在等那个人出现。爱情是有的,但结局如烟。母亲最后是死于绝望,而不是“身体不好”,这点,宜修后来才明白!
母亲的每个眼神、每句“要安分”,宜修都记得。小时候的宜修本来只是稍逊姐姐纯元一筹,她俩同在朱府,有点姐妹情深,更像孤独小兽抱团取暖。纯元早出生两个时辰,不过也未受父亲重视,彼此都算“边角料”。日子有点寒碜,但不算太糟。
纯元不声不响变成了全家最亮的星。只要她一出现,大家看她的目光就不一样。宜修再漂亮,也被比过去。才华也一样,纯元不会书画、香药,可都没人在乎。嫡女的身份直接压死了宜修。宜修只有靠近母亲,在院子里自闭自愈。
母亲去世当天,宜修整理遗物,无意掀开一个木箱子。里面藏着桑条、风筝、纸船——他们青梅竹马时留下的记忆,母亲写给父亲的信,也都放着。信一封没看过,宜修才知道,母亲对父亲的痴迷,远超想象,是用余生等来的。宜修看着那些记忆碎片,突然就明白了什么。
里面父亲许诺“娶她为妻”,那个“妻”字,让宜修愣住,她一遍遍地读,手都在发颤。她忽然恨母亲,恨她没有做正室,害得自己从小到大都低人一等。哪怕母亲善良温柔,可是没有力气争夺命运。宜修的嫉妒和怨气,也就从此烙下。
母亲临终愿望没实现,等来的是更深的失望。宜修心里也死了一块。“庶出”的身份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墙,把她永远隔在外面,想跨越过去?除非重生。宜修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女孩,因母亲的懦弱,终身背负耻辱。怨气越积越深,她不声张,但每一次忍耐,都是仇恨的堆积。
母亲葬礼冷清,没资格哭嚎。太后省亲府中禁止哀乐,葬礼简陋,连白幔都悬不了,谁会管她们这种角落里的庶女?她本不是很懂,后来才反应过来,这就是权力的冷漠。宜修站在众人当中,穿着素衣却不流泪,这场面让太后心里一动。
“你母亲死了为什么不哭?”太后随口问。
宜修说:“谁伤心就是哭吗?我若活得出息,才让母亲安慰。”说得淡然,却不像个孩子。太后说:“这个女儿,好好养着!”——这句话使宜修命运拐了好几道弯,皇后之路就在眼前了。
一转眼,皇后宜修进了宫,跟皇帝恩爱。只等生下皇子,就能把自己的后位和儿子的命运牢牢握住。不用再提什么“庶出”,一切逆鳞都能拔掉。她只想要个公正的身份。谁知道纯元半路杀出来,宜修的所有计划全碎了。她觉得,没什么是自己的,哪怕一个孩子的命都能被人抢去。
其实,如果换种说法,没有那一个木箱子的秘密,她大概也只是朱府里被姐姐羡慕一下的二小姐。未必非得宫斗、算计、杀人。也许,她还会因为纯元疼爱自己,被治愈那点不公平。命运给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那箱子像毒蛇一般埋进心底。宜修不恨母亲,只恨自己不能反抗,恨母亲愿意等,恨世道不优待弱者。
她一直隐忍,谁能洞悉她翻江倒海的内心?她拼尽全力获得太后青眼,最后却被皇帝违背承诺。宫里是另一种冷清,她拿出玉镯,像是要问个明白——可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问明白!
宜修的人生,步步都算计,但有没有可能,她其实也是个想被人喜欢的小孩?可惜太多人都没给她机会。庶出的恐惧,后位的执念,死亡的阴影,重重夹在一起,成了无法挣脱的牢笼。为了一点公平,她愿意狠下心来,可有时,到底值不值?
看着宜修一步步失控,她其实不像外头传得那么冷血。有些恨说不上理由,有些事说不清道理。宜修最后所做的选择,也许不是报复,只是再也不能忍了。她不是坏人,也不是英雄。她只是自己命运里的被剧烈摇晃过的小孩,大人强加的苦难,没人替她分担。
纯元、甄嬛,她们或许永远都理解不了宜修的伤痛。那种被遗忘、被抢夺、被忽略的心情,一直都没变过。宜修的恨,不止是因为失宠,更是因为她终于看清人心的冷淡。情感像浩浩荡荡的夜,不留一丝光亮。
所有的逆鳞都来自那些看不见的伤口,宫里的权势和家里的冷漠,把悉数疼痛都堆在了宜修一个人身上。她选择了反击,也选择了沉默。至于遗憾与痛苦,谁又能说得明白?
宫灯下,她把那只玉镯转来转去,仍旧执著地想要证明一点什么。其实,什么也证明不了——那份不甘才最真实。
人生里,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可能真的就是永远了。
来源:小脑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