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观鱼:被批辱华的《暴风圈》,揭开了韩国可悲又内耗的“恨

西瓜影视 韩剧 2025-09-29 03:16 2

摘要:Netflix刚把《暴风圈》推上全球热搜,越南官媒就甩来一句“别拿我们的战争当滤镜”,伊拉克私下也嘟囔“编之前好歹查下地图”。

Netflix刚把《暴风圈》推上全球热搜,越南官媒就甩来一句“别拿我们的战争当滤镜”,伊拉克私下也嘟囔“编之前好歹查下地图”。

韩国网友这边还没反应过来,自家年轻人先举手:这锅我们不背,编剧大叔们该换换脑子了。

剧里俩主角,一个美式精英间谍闺女,一个朝鲜“兵王”,见面就互掐,掐完却异口同声“俺只认大韩民国”。

听着像热血,细品像兑了水的烧酒——辣一下就没味。

观众纳闷:都2024了,怎么还在用南北对立当万能遥控器,一按就哭、一按就笑?

更尴尬的是,越南战争段落把西贡拍成男主刷经验的游戏副本,伊拉克段落干脆把巴格达夜景剪成夜景灯牌。

外网吐槽:韩国编剧的地理常识,大概停留在自家地铁图。

越南《人民报》直接发文,说“我们的记忆不是你们爽点的垫脚石”。

一句话,把韩剧引以为傲的“情绪价值”拍成了“情绪事故”。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刚发的内部报告也补刀:2023年新剧里,朝鲜角色要么苦情到底,要么开挂到飞,中间地带几乎真空。

写报告的研究员私下吐槽,年轻编剧不是不懂,是懂也不敢写——投资方一句“观众看得爽就行”,就把复杂人性给一键删除。

首尔大学跟踪了50位30岁以下的编剧,发现七成嘴上说“恨文化老土”,手上还是老配方:国仇家恨、血亲反目、半岛分裂。

像极了熬夜戒可乐,心里明白糖分高,手自动拉开易拉罐。

金教授总结得妙:脑子过了期,情绪还在保质期。

Netflix韩国区内容主管最近见记者,嗓子发干:平台正重新给历史敏感题材打标签,再被投诉就真下架。

翻译成人话——以前“大撒币”买韩剧,现在先问“会不会挨骂”。

钱袋子一紧,韩国制片公司马上学会看脸色,连带着把“通北嫌疑”自我审查表加长一页。

中国这边也给出市场反馈:2023年引进韩剧数量再跌三成,中韩合拍项目却悄悄涨了一成。

平台采购部的小道消息说,观众对“无脑撒糖”免疫了,想看点“带脑子的共情”。

合拍至少能过双份审查,两边都图个安全。

韩国国内18-29岁观众最绝:六成以上投票“请把意识形态当旧外套扔了吧”。

青年编剧团体“叙事实验室”干脆发起联署,目标是把“通北”这种模糊词从审查表里抠掉。

有人担心他们太理想,成员回怼:再不改,下次被越南、伊拉克集体拉黑,韩剧真变“地方台小品”。

说到底,《暴风圈》翻车不是演技差,是把别人的历史当自家背景墙,还把自家焦虑当全球共情。

观众早就升级了,编剧还在用二十年前的“南北虐恋”模板刻光盘。

想继续吃全球流量这碗饭,韩国影视得先学会把“恨”字拆开——一半是共情,一半是尊重,缺一块都转不动下一页剧本。

来源:屋顶张望的鸽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