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看到很多人一边夸《灼灼韶华》制作精良、一边在评论区统一按下快进,我也有点无奈。我朋友小李连追两晚,到了第六集那个高能反转,他竟然在那两位配角一出场就果断快进,理由是“演得太出戏”。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开始认真看这部剧,想弄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演员个
九月剧王《灼灼韶华》到底被两位配角按了快进键?别急,真相比“演技黑洞”更复杂
说实话,看到很多人一边夸《灼灼韶华》制作精良、一边在评论区统一按下快进,我也有点无奈。我朋友小李连追两晚,到了第六集那个高能反转,他竟然在那两位配角一出场就果断快进,理由是“演得太出戏”。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开始认真看这部剧,想弄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演员个人问题,还是更大的行业逻辑在作祟。
先来说好的一面:热依扎的表演真有穿透力,那个角色从温柔到强势的心理曲线被她处理得很细腻,眼神和节奏都拿捏得准。丁勇岱、李勤勤等老戏骨的短镜头也足以让人起鸡皮疙瘩,能够把复杂的家庭权力、情感张力用微表情刻出来。这些地方证明了整部剧在选景、服化道甚至分镜上确实下了功夫,观众才会顶着“九月剧王”的期待挤进讨论区。
但问题同样明显,观众口中的“演技黑洞”并非纯粹情绪化吐槽,而是可以被拆解的几个层次。首先是选角策略上的断层,制片方为了兼顾话题与质量,常用“流量+实力”的混搭做法,但流量艺人的镜头感和表演内化能力往往与老戏骨不在同一频率上,结果在连戏时就像音响里突然冒出杂音。其次是导演与表演指导的时间分配问题,成片里的几处僵硬镜头往往出现在临时换角或缺乏充分排练的场景里,镜头给得多但情绪没打通,放大了生涩感。再者是表演风格与镜头语言的不匹配,舞台化的外显表演在近景镜头下会显得夸张而生硬,这点在那位表现惊讶的新人身上尤其明显。
我同事张姐是个戏校出身的表演老师,她看完几段片段后给了三条很实在的建议,制片方如果愿意听进来,问题能缓解不少。她说要么把这些演员的戏份剪得更精,要么在重拍时安排密集的情绪衔接排练,让演员把外在表情变成内在驱动力。她还提到镜头的处理很关键,临近镜头要么给予演员真正的情感输入,要么通过剪辑回避单人特写,把问题放在群戏的互动里解决。这些都是可操作的方案,不是空话。
不仅如此,这件事反映出一个更深的行业病:制作方在商业考量下急于把“流量”变成收视指标,却忽视了演技培养和时间成本的投入。说白了,市场在催单,拍摄进度在赶场,演员的磨合和打磨反而被压缩成“片场加班学台词”的快餐版本。久而久之,优秀作品的稳定性就会被这种短平快的运作模式侵蚀,粉丝和普通观众都感到被辜负。
观众在无奈中也逐渐摸索出“观剧小技巧”。有朋友会直接追前四集的主线,把配角戏节省到跳着看;有的是把剧分段看,先看女主与老戏骨的对峙,再看业务线的铺陈;还有的人会在社群里看别人做的“删减版高能剪辑”,这样既不过分浪费时间也能享受剧情张力。这种“观剧策略”其实是观众对内容质量波动的一种自我保护,也从侧面说明了观众对“全员在线”的渴望。
但如果把目光从观众体验移回制作层面,会发现解决办法并不全靠剪辑或社群自救。制片方应该在选角初期设立更严格的镜头试演标准,不只是看流量数据,而是设置镜头适应性、群戏张力和情绪连贯性三项考核。导演和表演指导需要在前期投入至少两周的闭环排练,重点不是台词记熟,而是情绪线的传递。演员本人也要接受“收放术”训练,学会把舞台化的外放转化为镜头下的微表情,这是长期训练可以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坏演技”,而是系统性配置和时间管理失衡的结果。
最后,不得不说,《灼灼韶华》仍然值得看。它的优点足以支撑大部分观众的期待,只是遗憾的是那几段失衡让完美感打了折扣。说到这里,我反而更希望看到的是行业能把这类反馈当作改进方向,而不是简单地把责任推给“新人”或“流量”。观众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质量预期,制作方则需要承担起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的责任。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一部剧如果想被称为好剧,必须做到“全员在线”,这四个字比任何流量数字都靠谱。
你在追这部剧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让你想快进的瞬间?说说你的观剧策略或者你认为制作方和演员应该怎么做,才能把这种“演技断层”彻底修好?
文丨小张不忙
来源:成熟喜鹊8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