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吴邪私家笔记》不禁感慨:内娱!真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3 22:29 1

摘要:第一集前二十分钟,镜头在吴邪的咖啡厅、天台、回忆里来回打转,就是不肯下地;等到真下墓,黑驴蹄子刚掏出来,画面一黑,直接“两天后”,合着最难拍的环节被一键跳过。

“4.3分”这三个数字像钉子一样钉在《吴邪私家笔记》的豆瓣页面上,谁还记得它开播前那条“三叔亲自坐镇”的热搜?

现在点进去,满屏“义乌特效”“吴三省变港商”的骂声,把期待撕得比塑料尸蟓还碎。

不是观众变挑剔,是草台班子的套路太好认。

第一集前二十分钟,镜头在吴邪的咖啡厅、天台、回忆里来回打转,就是不肯下地;等到真下墓,黑驴蹄子刚掏出来,画面一黑,直接“两天后”,合着最难拍的环节被一键跳过。

弹幕里有人数了,整整八分钟的原著高光被PPT式转场糊弄过去,像把火锅底料直接倒掉,只给看客端一碗白开水。

选角更离谱。

吴镇宇一开口,港味普通话把“土夫子”仨字衬得像进口货;张起灵原本话越少越神秘,剧里却给他加了一大段“我保护你”的旁白,沉默人设瞬间破功。

网友扒出同天开播的低成本网剧,人家至少肯让演员学半个月考古术语,这边倒好,直接把原著设定当建议,连三叔自己转发宣传微博时都忘了关评论区,任由“还我铁三角”屠版。

特效的廉价感已经懒得遮掩。

棺椁上的灰是静态贴图,手电一晃,纹丝不动;尸蟓群飞起来像绿色剪纸,有人截屏放大,发现虫子边缘还有锯齿。

最翻车的是千年女尸,脸上高光打得像直播间滤镜,脖子接口处明显一圈胶痕,被调侃“拼多多9块9包邮”。

对比去年潘粤明版《昆仑神宫》用实景雪山+物理特效,同样预算,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播放量破亿那天,平台发海报庆祝,评论区高赞只有一句:“数据漂亮,脸疼不疼?”业内人透露,这种“热度注水”操作并不稀奇:先靠IP情怀把粉丝骗进来,前两集剪得超长,播放量按“点击就算”的老规矩猛涨,广告商看着数据满意,谁还管口碑。

粉丝想维权,发现超前点播已经开到结局,钱早落袋。

更尴尬的是,这并非三叔第一次翻车。

2016年影版《盗墓笔记》4.7分,2020年《重启》第二季豆瓣从8.1掉到6.8,规律很明显:只要三叔亲自编剧,分数就一路向南。

反倒是他没插手的《终极笔记》飙到8.2,被书粉供成“最懂原著”的改编。

有人总结,三叔擅长挖坑,不擅长填坑,一旦把小说里的留白全解释成台词,神秘感就泄了气。

草台班子为什么敢一再复制?

因为“盗墓”两个字就是流量密码。

立项书随便写“铁三角重聚”,平台就肯砸S+评级;演员档期难凑,干脆找“长得像”的新人,反正滤镜一开,粉丝先认脸再认角色;特效预算砍一半,拿去做热搜,#吴邪回眸杀#配一张精修图,足够骗点击。

观众骂归骂,第二天还是忍不住点更新,心里想着“万一翻身呢”,于是循环往复。

想破局其实不难。

把最难拍的地下机关交给专业特效公司,像《鬼吹灯》那样把80%预算砸在实景和模型上;让演员提前两个月体能训练,至少爬得了绳梯、蹲得了墓道;编剧管住解释欲,把台词删一半,把想象空间还给观众。

书粉要的不是逐字还原,而是“尊重”二字——尊重原著气质,尊重观众智商。

可惜在快进快出的内娱流水线上,尊重最奢侈。

平台要季度报表,演员要曝光数据,作者要IP持续变现,谁也没空等一部剧慢慢磨。

于是“盗墓宇宙”成了击鼓传花,热度到手就扔,下一部换个名字再割。

观众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把低分钉在公屏,让后来人搜索时先看到那排红色警告:别跳,这里是坑。

来源:魔法辰星nn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