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是北京台的《守护者们》,情节像走直线,虽然主演张一山一个人顶着两个角色的负担,体格不太够、表演也有短板,可大方向清楚,大家还能跟着走;另一个是江苏卫视的《围猎》,开头像往锅里乱扔料,人物来来去去让人分不清主次,桥段常常让人愣住,观感总被拉回到“这是谁写的剧
《看不下去了,王阳在《围猎》被埋没,编剧该好好反省》
两部同时热播的剧,把观众分成了两拨人。
一个是北京台的《守护者们》,情节像走直线,虽然主演张一山一个人顶着两个角色的负担,体格不太够、表演也有短板,可大方向清楚,大家还能跟着走;另一个是江苏卫视的《围猎》,开头像往锅里乱扔料,人物来来去去让人分不清主次,桥段常常让人愣住,观感总被拉回到“这是谁写的剧本”上。
有人在弹幕里直说一句话:看得人忍不住想把遥控器递出去。
剧里那条主线从1988年说起。
海上一艘毒贩船里,一名孕妇临盆,孩子降生后被扔进海里,这条线把两个家庭的命运绑在一起。
被扔海里的男孩后来取名多仔,靠打工生活,还要帮着混混老爹跑腿;在同一天出生的女孩之安则在父亲伍建平牺牲后走上了警察路。
时间跳到2010年,杨一鹏从新人警察成长为有心计的卧底,决定潜伏到毒贩内部,一场关于追缉与复仇的大戏就此拉开。
听上去像典型的警匪片设定,问题在于,剧集不断逼观众接受各种超常的巧合与不合时宜的处理,像把戏法做砸了。
先说这些刻意凑合的巧合。
两个人同年同月同日生,这种偶合安插在剧情里并非不可以,可是剧作组把它当成万能钥匙,所有情感联结、恩怨纠葛、暧昧推进都靠这把钥匙去开门,结果毫无悬念。
再比如卧底如何切入马仔叔的世界,本该是一段步步为营的心理战,剧里却用很粗糙的碰瓷设定推进:马仔叔用砖头“敲晕”杨一鹏,两人碰出火花,接着递交杯酒拉近关系。
酒放下去的一瞬间,观众就被拉出剧情,这段处理既不合情理又缺乏说服力。
人设需要过程去铺垫,不能靠突发的“好感按钮”来催熟。
年代考据这方面,《围猎》也翻了不少车。
观众在弹幕里把矛头指向2010年的道具:机械键盘、电驴、外卖这些细节的错位让整部戏像是用拼接图拼成的画面。
年代感一旦被破,整部剧的可信度会像纸一样薄。
更别提那些廉价的远景特效,所谓看星辰大海的镜头,明显是绿布加两毛钱特效,人物坐在前景,背景像放了张海报在后头,观众看着心里直犯嘀咕。
道具和布景不是花钱堆出来就能过关,年代与细节的考究反而最能体现制作方的用心程度。
角色的逻辑缺位是更大毛病。
之安作为警察有独立办案能力的设定很好,可剧里给她安排了太多不合常识的冒进操作:独自追查毒枭、被绑了还自曝家门位置,好像不怕被灭口。
演警察的人物行事需要合乎职业逻辑,观众看出漏洞,情感投入就被抽走。
男主王阳在这部戏里很尴尬:剧组把他造型接地气弄得像市井小子,可他的动作与眼神里还留着往日的“大老板气场”,这种身份与表现的错位,让他在很多场面里显得不贴地气,反而被配角们抢了光。
说到配角,这部剧倒是有亮点。
杨皓宇演的马仔叔,脏兮兮的市井气、见钱眼开的样子、被儿子一顿揍后的畏缩态度,都处理得很到位,让这角色既可恨又可怜。
张宥浩把多仔的苦学与底层挣扎演得让人看着心里发酸,俞灏明的牟森脸上那种被良知和利益拉扯的表情有层次感,冯兵一个眼神就把黎海鹏的贪婪写出来。
就是这些配角的真诚,让整部戏在一堆毛糙的肉里偶尔能咬到一块好吃的肉。
配角们的表演给了观众几次喘息空间,也把主演的缺点衬托得更明显。
观众对王阳的评价呈两极。
有人觉得他造型回归正常后好看些,有人指出他的市井演法还没找到门道。
习惯演富豪或霸道总裁的演员,要想把小人物演活,需要改变的不只是发型和服装,更多是身体语言。
市井人物的语速、站姿、站位、手部动作都要改变,那些细微的表现才能让人信服。
王阳在靠近配角杨皓宇同框的桥段上,明显被后者那种松弛随性的生活化演法压过。
一个人的戏份被吞没,观众没有怪罪演员,而是把矛头指向剧本与导演的指挥。
女主邓恩熙的表演也让人挠头。
她长相有种邻家感,给人呆萌的印象,适合一些青涩的角色。
可剧里让她在卧底桥段里转换成发廊妹的设定,演技准备上出现断层,很多情绪没有层层推进。
做卧底是一门需要细腻节奏的活,既要有外在的伪装,也要有内在的波动。
邓恩熙在许多关键时刻没能把这种波动传达出来,台词和眼神之间像隔了一层玻璃。
更闹心的是,某些打戏与被打后的反应明显是假动作,配音也不合拍,观众一看就知道是摆拍而非真实对抗。
剧本层面的问题比表面看到的更深。
剧中许多冲突并非从角色动机自然生发,而像是为了制造转折硬塞进场景。
好故事该从人物出发,人物的选择推动情节发展,如果一再靠巧合或者刻意安排去制造戏剧性,故事会变成一系列没有因果的爆点。
现代观众对剧情的敏感度提高了,悬疑和反转必须给人逻辑的回路,否则观众就会用“导演乱写”去形容。
编剧在构建人物关系网时需要把动机、利益、恐惧、期望全部织进去,别总想着用偶然性把所有线索连在一起。
制作上的疏忽也不少见。
化妆方面,某些烧伤妆看着不够真实,像涂上去的图案,缺少皮肤组织受损的细腻变化。
动作设计上,拳脚戏多是空打,镜头剪接还把假动作放大;音效处理上,摔打与呼吸声时常脱节,观众能听出这是在“放音效”而非被真实撞击。
影视制作不是堆料就能糊弄过去,尤其现在观众能在社交平台上随手放大任何一个失误,口碑会传得更快。
相比之下,《守护者们》虽然在演员层面也有短处,尤其是张一山要挑起两个角色的复杂任务,但制作方在叙事上给了观众足够的线索与逻辑回路。
一个案子有开端、发展、节点与收束,角色之间的关系没有临时拼凑的痕迹,因此即便演技参差,观众还能把注意力放在故事本身。
两部戏的对比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台面:叙事结构重要性超过某些演员的光环。
把故事讲明白,许多表演与制作短板都能被包容;故事讲糟了,哪怕演员再努力,观众也会失去耐心。
观众的反馈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显著的声音。
有的把道具错误做成梗图,贴出2010年并不存在的“机械键盘”与“电驴”截图;有的把演员同框的画面对比放到评论里,指出谁更接地气。
舆论不是盲目的批评,它带着细节的观察力在指出制作的漏洞。
制作方若能认真看这些反馈,把后期修补做足,挽回的机会并非没有。
剪辑上收紧线索,补拍必要的过渡镜头,或者通过角色回忆补强动机,都能把观众拉回到剧情里来。
从创作的角度出发,给出几条可操作的建议。
剧本要把偶然性降到最低,把人物的行为建立在明晰的利益与恐惧上;导演在情绪调度上要更严谨,别把情感转折交给看起来不合逻辑的桥段去实现;美术组需严格把控年代元素,任何和时代对不上号的小物件都会破坏整条时间线;演员方面要做的是把体态和内心体验都贴合角色,不只是换一身衣服就行。
观众是敏感的,任何偷工减料都能被放大。
观众常常愿意为好故事买单。
讲好一个关于追赃、复仇、救赎的故事本来有很大市场,底层人物的挣扎、警察的职责与人性的灰色地带都是好题材。
《围猎》有精彩的配角演出,但它的内核还在拼贴式编排里打转。
若能把那些亮点保存,并把结构修缮,未来几集还有救。
反过来,把目前的懒散写法继续下去,观众会开始流失,口碑跌下去就难回头。
要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当剧的构架像筛子,演员和细节就是筛网上的孔洞,王阳在这张网里变成透明人并非单一原因。
他的失焦更多来自整体叙事和制作选择。
观众现在在屏幕前提出了个有趣的问题:当一部戏里好演员被糟糕脚本掩埋,谁应承担责任,是编剧、导演,还是那不够精准的时代道具?
读者可以留言说说,他们最在意的是哪一项——更追求完整的故事,还是愿意忍让制作瑕疵只要表演到位?
这道题会把剧迷们分成更多讨论的小组,也许正是影视创作该听到的声音。
来源:魔都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