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个循环日,在一次次倒计时中,他像是在玩一场与命运赛跑的博弈:生物集团的高管接连离奇死亡,神秘的“乌贼警告”现身,爆炸、意外、谋杀在循环日内反复重演。然而,真正让他不安的,不只是循环本身,而是他发现自己并非唯一的循环感知者。
文 | 宇宙
来源 | 看电视
午夜零点,警官丁奇的世界归零重启。
五个循环日,在一次次倒计时中,他像是在玩一场与命运赛跑的博弈:生物集团的高管接连离奇死亡,神秘的“乌贼警告”现身,爆炸、意外、谋杀在循环日内反复重演。然而,真正让他不安的,不只是循环本身,而是他发现自己并非唯一的循环感知者。
以“时空循环+悬疑犯罪”为设定的剧集《不眠日》登陆爱奇艺、东方卫视,并同步上线网飞,于近期收官。
回顾2025-2026爱奇艺片单公布,大家对《不眠日》的关注主要围绕两个方面:
其一,主创班底厚,剧集由曾参与执导《破冰行动》的导演刘璋牧操刀,改编自长篇科幻悬疑小说《逆时侦查组》,作者张小猫曾参与《明星大侦探》《我是大侦探》脚本创作,另外《不眠日》出品方之一的耀客文化有比较好的剧集操盘经验。
其二,刘导与主演白敬亭继年代剧《南来北往》之后二搭,而白敬亭此前有部“无限流”题材的《开端》播出效应亮眼,《不眠日》的循环设定与《开端》有着相似之处。
近年来国产悬疑题材井喷,新题材、新叙事承载着观众对内容的多重期待。悬疑叙事空间正在被拓展,我们也得以追问——在市场审美不断进化的当下,悬疑剧还能被推向怎样的表达场域?
五次循环时空里
看规则博弈+共谋对抗
《不眠日》的吸睛点之一,在于对“循环叙事”的改造。
剧集“五次循环”的限定条件,牵动故事的悬疑张力也随之发生变化,解谜不是无限次尝试后的拼图累积,而是一次次在倒计时中做出选择。
“5次”是《不眠日》最核心的叙事规则——五个循环日对应五种境遇,而第五天决定了真正的终局。这种已知、有限的机会放大了人物的抉择成本,也让观众在心理上产生更强的紧迫感。
“倒计时式”的已知设定,一方面强化“人与规则”的博弈,另一方面也给予了人物更多“试错”的魄力,让案件的解答过程更具多维可能性。
与过去一些单点循环或时间错位题材相比,《不眠日》强调的是“连续推演+群像对抗”。
对循环模式的细化改造,也让人联想到三年前引发全民讨论的《开端》。游戏架构师肖鹤云和在校大学生李诗情在遭遇公交车爆炸后“死而复生”,《开端》作为国产剧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无限流”爆款,侧面证明了观众对高概念、规则驱动型悬疑剧的接受度在提升。
近几年的剧集创作在时空维度有了更多的发散,如2023年现实题材悬疑剧《漫长的季节》分为三条时空线叙事,今年8月上线的奇幻爱情剧《十二封信》同样融入了跨时空概念。
当下的剧集在结构上会借鉴非线性叙事,但“循环”在市场中仍只占了极小体量。
循环设定带有天然的游戏感和秩序感,对观众来说,有限次数的重置正在不断制造悬念、勾起好奇心:下一次会改变什么?最后一次的结局又是怎样?
对创作者而言,这类题材与高难度挂钩:如何在相似的循环中避免叙事疲劳?如何保证逻辑自洽又能不断抛出新悬念?
譬如《不眠日》考验着剧本的精确设计,时间空间有限,人物必须在每一次重启中完成关键成长,否则故事就会失衡。
平台持续押注悬疑题材中的“设定创新”,这类剧不仅是内容上的差异化尝试,也在商业层面承担了对观众“高设定+强逻辑”口味的验证作用。
有限的命运里
看人性的选择与失守
“世界在重复,痛苦在加倍。”
冯婉清日记里的一句话,既是她身处病痛与治疗折磨的无力心境,也映射了《不眠日》中众多角色的状态:有人绝望求生,有人渴望掌控,有人陷入自私与偏执。
如果说“五次循环”是叙事规则,那么真正支撑故事张力的,是循环之下的人性博弈。
剧中,RAN 技术既有治疗癌症、修复神经的可能与机遇,又暗藏着巨大后遗风险。对技术的使用与把控,成为引发循环的导火索,也成为角色们最关键的人性考验。
在循环的最初端口里,蒋育文和莫远致的关系是核心。蒋育文被观众戏称为“循环创始者”,他最早体验到循环,痴迷于研究与功名;年轻的莫远致起初一心求学,却逐渐与蒋产生师徒矛盾。
这对师徒的过往纠葛,让科学理想、个人欲望和感情不断碰撞,也为故事埋下了隐秘的伏笔。
而随着故事展开,冯婉清的存在逐渐成为情节的关键推手。她与莫远致的感情牵动着师徒矛盾,她也连接起安岚、叶坤等人物关系,让群像矛盾有了合理的交织。
作为第一批RAN 受试者,冯婉清身上既有延续生命的孤注一掷,也有非法用药带来的副作用与后遗症塑造的绝望。
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不仅推动剧情,更像是一种现实隐喻:当科学与伦理失衡,当生存与尊严冲突,个体还能如何抉择?
丁奇则让循环叙事多了一份烟火气,与前三人不同,他起初不过是一个普通大学生,陷入循环源自意外落水。
凭借循环获得的“预知”,他在足球场上守门成功给自己涨士气,在公交车上仗义出手,也在街道伸张正义……这些细节不仅让角色更接地气,也埋下了他未来成为警察的伏笔。
比较惊喜的是,《不眠日》的循环设定并非单纯的叙事噱头,时空循环将自私、恐惧、渴望、仇恨赤裸裸地展现,放大着每一个选择的影响力——真正的悬疑未知,不在时空循环本身,而在人心深处。
循环之外
意象、续作与市场想象
韩国系列电视剧《鱿鱼游戏》中,数百名经济拮据的人接受了一个奇怪的邀请,参加儿童游戏比赛。在这场游戏中,有诱人的奖金,也有致命的高风险。
危险的剧情伴随着固定音乐,剧集里的“木头人娃娃”一度在网络上被反复二创,成为大众与剧集记忆的连接点。
《不眠日》剧情里有类似的意象“乌贼警告”,在播期间,观众对“乌贼”身份的猜测贯穿全程,直至最终揭晓为莫远致自导自演。
这类符号化的元素在社交媒体语境下具备天然的传播潜质,适用于多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它可以是一句台词、一个画面、一种容易记住的符号。
比如《开端》中的重复的视觉“∞”,《玫瑰的故事》里一句“北京到底有谁在啊”,《猎罪图鉴2》剧情中出现的长颈鹿玩偶。
从播出平台来看,《不眠日》在台网端均有播出,另外也上线Netflix,在增加国产剧曝光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着内容题材的全球适配性。
在悬疑剧市场的整体布局中,平台正在成为关键推手。
过去几年,悬疑剧大多以网剧形态存在,长视频平台开始主动做内容板块划分与赛道深耕,如爱奇艺“迷雾剧场”、腾讯“X剧场”、优酷“白夜剧场”,这种剧场化、板块化的布局,一方面是让观众形成内容心智,另一方面也集中了资源培育爆款。
剧集出海赛道上,悬疑题材其实带有一些跨文化的通用性:规则设定、善恶博弈、人性挣扎,本就是各国观众都能共鸣的叙事要素。随着国内悬疑剧集迎来创作风口,国产悬疑剧有望拓展出更广阔的平台与市场传播空间。
《不眠日》并非单部作品,结局暗示莫远致越狱、丁奇似乎有所感知,导演也在微博回复会有第二部作品。
“N代悬疑题材”相对少见,《不眠日2》的确定侧面表明着平台与创作者对此部“有限流”的信心,也说明国产剧正在测试“概念设定+系列化延展”的可持续性。
放眼更广阔的行业语境,当观众兴趣逐渐转化为稳定的观看习惯、平台推动悬疑内容的板块化运营、剧集出海步伐不断加快,国产悬疑剧正处在一个被持续验证与拓展的关键阶段。
循环之外,更长的产业周期、更广的市场半径,或许才是《不眠日》真正留下的悬念。
主编:罗姣姣
文:宇宙
排版:宇宙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