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救张大彪那回。那是哪一仗?平安县城打山本特工队之前,老李还在新一团当团长的时候。当时部队被鬼子包围了,突围命令下了,各连队都在往外冲。张大彪当时是一营营长,负责断后,拖住鬼子主力。这断后的活儿,九死一生。部队眼看突出去了,李云龙回头一瞧,哎,张大彪那小子没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李云龙这个人,打仗鬼精鬼精的,但重感情也是真重感情。他手底下那些兵,尤其是跟他时间长的,那都不是简单的上下级,那是过命的交情。
可为啥他能豁出命去救张大彪,轮到孙德胜这个他平时当宝贝疙瘩看的骑兵连长,反而见死不救了呢?
这事儿,光看表面不行,得把前后的事儿理清楚了,才能明白老李那时候心里的煎熬和不得已。
先说救张大彪那回。那是哪一仗?平安县城打山本特工队之前,老李还在新一团当团长的时候。当时部队被鬼子包围了,突围命令下了,各连队都在往外冲。张大彪当时是一营营长,负责断后,拖住鬼子主力。这断后的活儿,九死一生。部队眼看突出去了,李云龙回头一瞧,哎,张大彪那小子没跟上来!当时身边就几个人了,老李二话不说带着几个就掉头冲回去了,把大彪感动得不行,大彪叫他不要管自己,老李当时眼就瞪起来了:“屁!老子的新一团从来没丢下过自己兄弟!”
李云龙那是真玩命,子弹嗖嗖地,完全不顾自己死活,硬是从鬼子包围圈里把浑身是血、已经杀红眼的张大彪给背了出来。
为啥这么拼?这里头有几层原因。第一,那时候是突围战,虽然危险,但战场态势是动得,有缝隙可以钻。老李带着小股部队杀个回马枪,鬼子不一定料得到,打的就是个出其不意。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张大彪是他李云龙一手带出来的心腹爱将,打仗勇猛,脑子也活泛,用着特别顺手。更重要的是,那种在战场上并肩子杀出来的感情,不一样。老李觉得,要是把断后的兄弟扔下自己跑了,那他李云龙以后就没脸带兵了,心里这坎儿一辈子都过不去。
所以那时候,他就是单纯地想:必须把大彪救出来,死也要死一块儿!这是一种带着强烈个人感情和江湖义气的冲动决策。
再看孙德胜。孙德胜是骑兵连长,那是老李用五挺机关枪从丁伟那儿换来的宝贝。骑兵连,在当时穷得叮当响的独立团,那是独一份,是老李的心头肉。
孙德胜这个人,耿直、忠诚、骑兵技术过硬,把骑兵连带得嗷嗷叫。老李平时对孙德胜,那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当眼珠子似的护着。
可孙德胜牺牲那场仗,情况完全不一样。那是鬼子发动大规模扫荡,独立团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整个形势是崩溃的,不是你想打就能打,想救就能救。
李云龙自己带着团部几个人,被鬼子追得东躲西藏,差点就没跑出来。而孙德胜的骑兵连,为了吸引鬼子主力,掩护团部和其他部队转移,主动承担了最危险的任务——他们把鬼子的大股骑兵引开了。
当时的情况是,李云龙根本不知道孙德胜和骑兵连的具体位置和处境。他们被打散了,通讯也基本中断。等到后来李云龙好不容易跳出包围圈,听到关于骑兵连最后的消息时,一切都晚了。
他听到的是侦察兵报告的,说骑兵连被鬼子骑兵联队包围在一个山坳里,全员战至最后一人,孙德胜断了一条胳膊,还喊着“骑兵连,进攻!”发起了最后一次冲锋。
你想想李云龙听到这消息时的心情?那绝对是心如刀绞。孙德胜是他用五挺机枪换来的啊!骑兵连是他攒了多少家底才拉起来的队伍!他能不心疼?
他恨不得当时就在现场,跟鬼子拼了。但是,他不在现场。而且,那时候他就算知道了,他能做什么?
他身边就剩下几个警卫员,疲惫不堪,弹药也不多。冲回去救?那根本不是救人,是带着这几个人一起去送死,而且于事无补,骑兵连已经打光了。
整个独立团被打散,他作为一团之长,首要任务是收拢部队,保存实力,不能让独立团的番号就这么没了。他肩上扛着的是整个独立团重建的担子。
所以,不是李云龙不想救孙德胜,而是他压根没条件、没机会去救。救张大彪,是在一场有主动性的突围战中,他作为团长,有能力、也有一定的把握实施一次精准的救援行动。那是“战术级”的操作。
而孙德胜的牺牲,是在一场大崩溃、大扫荡的背景下,是为了全局牺牲的“战略级”结果。孙德胜和骑兵连,用自己当诱饵,完成任务本身就是救了包括李云龙在内的很多人。
李云龙后来肯定无数次想起孙德胜,想起他那宝贝骑兵连。但他不会后悔没去救,因为那根本不现实。他只会把这份痛和惋惜埋在心底,转化成对鬼子更深的恨,带出更能打的兵。
这就是战争的真实和残酷,它不给你那么多两全其美的选择。很多时候,你明明心疼得要死,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最好的兄弟去死,为了更多的人能活。
总结:救张大彪,是情义和机会都在,老李凭着一股血性干了。没救孙德胜,是情义在心,但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那是战争大局下的无奈和悲壮。
这两件事,恰恰说明了李云龙这个人,既有快意恩仇、不顾一切的江湖气,但到了关键时刻,他也分得清轻重,懂得牺牲的价值,扛得起一位团长应有的责任。他不是神,他只是个有血有肉、会痛会悔,但在战场上必须做出最残酷选择的军人。
来源:阿尔爱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