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造的第一刀,精准地砍向了《盗墓笔记》赖以生存的根基——神秘主义。整个故事的基石被替换,原著里那种植根于民间传说与历史想象的诡谲氛围,被一个名为“天外陨铜”的设定彻底消解。
编辑:欣阅
当一部备受瞩目的新剧悄然上线又迅速沉寂,许多人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了那只无形的手——审核。
最近,原著作者南派三叔亲自下场担任总编剧和总监制,把小说中的细节原汁原味地拍出来给大家看,却仍架不住“审核”的刮骨刀,将剧情改得面目全非。
这就是由潘安子执导吴镇宇、曹磊领衔主演的18集新剧《吴邪的私家笔记》。
改造的第一刀,精准地砍向了《盗墓笔记》赖以生存的根基——神秘主义。整个故事的基石被替换,原著里那种植根于民间传说与历史想象的诡谲氛围,被一个名为“天外陨铜”的设定彻底消解。
这个万能的“科学”道具,辐射能导致生物变异,像一块橡皮擦,将所有原著中令人毛骨悚然的超自然现象,都强行擦除,然后写上了一个乏味的伪科学解释。
这种“科学化”改造很快就蔓延到了每一个细节。那些光听名字就足以让人背脊发凉的符号,被进行了“和谐”。“尸洞”变成了发音相近的“湿洞”。而经典的“尸鳖”,也被改成了“虱鳖”,甚至被设定为一种普通的杂食性动物。这种文字游戏的修改,粗暴地抹去了死亡与恐怖的核心意象。
而原著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女僵尸,在这里被解释成一个船夫用腐肉拼凑的“模特”,目的仅仅是为了吓唬人。所谓的鬼怪也被归结为“虫子伪装”的产物。至此,故事里所有的超自然威胁都被彻底清除,探险小队面临的,不再是生死未卜的诡异挑战,而像是一场有惊无险的郊外野营。
当神秘感被抽离,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也遭到了釜底抽薪式的置换。那个幽深、神秘、承载着千年秘辛的核心地点“鲁王宫”,竟然被改造成了一个烧制纸人俑的“窑”。这不仅是场景的变更,更是对整个故事文化背景的颠覆。“墓葬”这一核心元素被视为洪水猛兽,剧中你找不到任何棺材、棺椁的踪影。
标志性的“七星疑棺”,作为原著粉心中的经典场景,被替换成了七个被树枝缠绕的炼丹炉。就连本该璀璨夺目的水晶棺,也变成了一个平平无奇的山洞。这种系统性的移除,使得所谓的“探险”变得名不副实,因为他们探的,根本就不是“墓”。
恐怖氛围的削弱更是无处不在。“积尸地”那种令人窒息的设定,被轻描淡写地修改为上游冲刷下来的动物骸骨堆积地,瞬间从恐怖奇观变成了自然地理现象。
为了让这一切显得“根正苗红”,剧本甚至重塑了角色的动机和背景。主角团不再是为宝藏所驱动,而是受雇于一位马姓男子的妻子,去寻找她失踪的丈夫。一个充满原始欲望和人性挣扎的冒险故事,变成了一出“寻人启事”。吴邪的爷爷吴老狗,也在建国后通过扫盲班幡然醒悟,认识到盗墓是错误行为并改邪归正。剧情中更是充斥着“保护文物”这类正确的口号,让角色的行为逻辑变得扁平而说教。
如果说世界观的改造是拆掉了房子的承重墙,那么角色的塑造失败,则是直接抽走了整部剧的灵魂。IP中最具价值的人物资产,在这部剧中被严重贬损,始于一次次堪称灾难的选角。
香港影星吴镇宇饰演吴三省,本该是演技上的定海神针,结果却成了最大的槽点。吴镇宇的表演实力毋庸置疑,但他身上那股浓厚的“香港黑帮大佬”气质,与吴三省那种混迹于江湖、骨子里透着狡黠与沧桑的感觉,完全是南辕北辙。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精明的古董贩子,而是一个随时会从西装里掏出枪的社团头目,这种错位感贯穿始终。
主角“铁三角”的崩塌则更为彻底。年轻演员徐振轩饰演的吴邪,在与吴镇宇这样的老戏骨对戏时,其演技的稚嫩暴露无遗。他没能展现出吴邪的“天真”与“邪”,最终呈现出一个缺乏记忆点的扁平形象,甚至被部分观众评为“所有版本中最差”的一档。
而程相扮演的张起灵,问题则在于将角色的“冷峻”内核,简单粗暴地等同于表面的“装酷”,全程一个表情,失去了角色应有的神秘感与强大气场。
这种选角思路,恰恰反映了《盗墓笔记》系列改编的一个长期问题:偏爱选用“流量”型年轻演员,而忽略了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题材的《鬼吹灯》系列,潘粤明等实力派中年演员的选择,早已证明了演技和契合度才是撑起角色的关键。
讽刺的是,本剧中获得好评的,反而是因“手撕鬼子”出名的配角演员马京京。他所饰演的大奎,表演松弛自然,反而成了为数不多的亮点。这种配角出彩、主角拉胯的局面,更凸显了核心选角的失败。最终,这个备受期待的新版“铁三角”之间毫无化学反应,被观众冠以“最差的一届”的称号,标志着IP最核心的人物关系塑造彻底宣告失败。
制作层面的各种瑕疵,则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根稻草,它们直观地暴露了创作团队对这个IP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
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剧中大量存在的配音与演员口型严重不匹配的问题。这绝非简单的技术失误,而是赤裸裸地揭示了后期台词被大量修改的事实。这种为了过审或弥补前期剧本缺陷而进行的“补丁式”创作,让整部剧的观看体验变得极其割裂,也暴露了制作过程的仓促与不严谨。
廉价的观感更是扑面而来。许多场景的棚拍感异常严重,所谓的奇景探险,看起来就像是在一个布景简陋的摄影棚里完成的。特效水平也相当平庸,完全无法支撑起原著中那些宏大瑰丽的想象。再加上缓慢拖沓的叙事节奏,共同营造出一种粗制滥造的“肥皂剧”质感。
就连本该是重头戏的动作场面,也处理得极为敷衍。大量的慢镜头和破碎的剪辑,被用来掩盖动作设计的匮乏与场面调度的无能。创作上的懒惰显而易见,团队似乎只想用最省力的方式,把故事“拍完”了事。
回过头来看,《吴邪的私家笔记》的溃败,症结究竟在哪里?审核的枷锁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绝不该成为所有问题的遮羞布。
十年前杨洋、李易峰版的网剧就已经玩过将“盗墓”改为“护宝”的戏码,但这并非意味着创作只能走向平庸。隔壁的《鬼吹灯》系列,在同样的创作环境下,依然能诞生出让观众认可的佳作。
根本问题在于,这部剧的创作者,包括手握最终解释权的原作者本人,选择了最功利、也最不负责任的方式去“适应”规则。
他们没有在限制之下寻求巧思与突破,而是直接缴械投降,主动放弃了IP的灵魂——神秘、悬疑、恐怖以及人物之间复杂而动人的羁绊。
来源:影史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