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在这背后却有着不少容易被忽视的故事,就拿近期现象级热剧《繁花》来说,这部剧播出近两年后,居然因为编剧署名纠纷再次闯入大众视野,引发了诸多热议。
近几年优秀的影视剧一个接一个,一部部热门剧集、电影不断涌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然而,在这背后却有着不少容易被忽视的故事,就拿近期现象级热剧《繁花》来说,这部剧播出近两年后,居然因为编剧署名纠纷再次闯入大众视野,引发了诸多热议。
为何在创意被视为核心资产的影视行业,最基础的创作者权益——署名权,却如此轻易地被辜负和践踏?
影视行业向来是大众目光聚焦之处,一部部佳作如璀璨星辰闪耀在荧幕之上,可在这光芒背后,却有着诸多编剧们难以言说的心酸故事。
就拿现象级热剧《繁花》来说,本已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然而在播出近两年后,却因编剧署名纠纷再度闯入大众视野,掀起了轩然大波。
编剧 “古二”,也就是程骏年,通过自己的公众号 “古二新语”。
接连发布长文、音频,言辞恳切地讲述自己在《繁花》剧本创作过程中的深度参与。
他不仅兼任导演王家卫的生活助理,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剧本的构思、撰写等关键环节,付出了诸多心血和精力。
按照他的说法,自己绝不是剧组所定义的仅仅做了前期资料准备工作这么简单。
但《繁花》剧组这边却有着不一样的回应,他们强调 “古二” 确实主要参与的就是前期资料搜集等基础工作,认为 “古二” 夸大了自身在剧本创作方面的实际贡献。
就这样,两边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外界想要分辨清楚事实真相,着实困难重重。
无独有偶,《隐秘的角落》这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佳作背后,同样有着令人心酸的编剧维权故事。
2018 年,编剧王雨铭与杨涵同万年影业签订协议,负责网剧《坏小孩》(也就是后来的《隐秘的角落》)剧本创作,他们用心撰写了分集大纲以及前三集剧本,满心期待作品能完整呈现并收获认可。
可等到该剧正式播出后,剧组仅仅把二人列入了 “特别鸣谢” 名单,编剧这一重要的署名却与他们无缘。
这让王雨铭和杨涵无法接受,毕竟那是他们耗费心力创作出来的成果。
于是,他们先是尝试与剧组友好商讨,争取署名,可惜商讨无果。随后,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在互联网上公开此事,更是毅然决然地提起了法律诉讼。
要知道,法律诉讼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这其中涉及到的证据收集、法律程序的应对等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历经四年多漫长而艰难的法律程序,直到 2024 年 11 月 15 日,他们才终于迎来了正义的曙光,法院判决出品方需将王雨铭、杨涵署名为前三集编剧,并公开致歉。
在影视这个绚丽多彩的大舞台上,编剧本应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创作者,他们用文字赋予影视作品灵魂,让一个个故事得以鲜活呈现。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美好,编剧们在影视圈中常常处于一种极为弱势的地位,面临着诸多不公平的待遇和复杂的行业乱象。
就拿影视圈里常见的一种 “灰色模式” 来说,在那些大型成本的剧组当中,往往存在着 “大编剧挂名,小编剧负责主要撰写” 的现象。
那些已经颇有名气、拥有一定地位的大编剧,出于利益的考量,会组建起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团队,而众多编剧新人,则成为了这些 “小作坊” 里默默劳作的劳工。
他们在幕后精心构思着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情节,用心撰写着一句句生动鲜活的台词,为的就是能创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内容。
可当作品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时,名利却大多被大编剧收入囊中。
这些真正付出了大量心血的新人编剧们,却只能隐于幕后,鲜少能够获得应有的署名,想要在这个行业中崭露头角,简直难如登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些中小成本且秉持着尊重创作者理念的制作团队里,情况才稍显乐观一些。
例如电影《过春天》,在编剧一栏中,除了导演和主编剧之外,联合编剧也能够被署名在内,这无疑给了新人编剧们一个展现自己的宝贵机会。
但这只是少数的 “幸运儿”,更多时候,影视圈里还充斥着各种 “草台班子” 现象,让编剧们苦不堪言。
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情况。
有的导演在与编剧合作时,发现编剧给出的内容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可因为编剧是资方的人,便许诺一些空头支票,诱使小编剧入局继续完善剧本。
编剧们出于对机会的珍惜,往往会尽心尽力地去完善,满心期待着能够得到应有的认可。
然而,到最后导演却全然不顾之前的承诺,不给编剧应有的名分,让编剧们白白付出了心血,就像做了一场竹篮打水的无用功。
还有像《隐秘的角落》中出现的那种情况,出品方私自更换合作编剧,还心存侥幸,在不告知被撤换者的情况下继续使用对方创作的内容,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
可编剧想要维权,却面临着重重的困难,证据收集不易,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很多时候只能无奈地咽下这口气。
还有更改过分的是部分剧组打着试稿的名义,肆意白嫖编剧们的创作果实。
将节省下来的劳务成本用于邀请流量明星、打点各种人际关系,全然不顾编剧的权益。
而在国内,除了极少数像刘和平这样有着经典杰作傍身、享有极高话语权的编剧外,大部分编剧在剧组里,不仅在剧本修改上话语权微弱,甚至还要面对明星任性改戏等情况。
刚入行的新人编剧更是艰难,他们往往只能先到大编剧手下做事,成为 “影子写手”。
在别人的光环之下,苦苦盼着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拥有属于自己的代表作。
这种种现象都充分反映出编剧在这个资本雄厚、利益链条复杂、工期漫长的影视圈里,是多么的弱势,他们的权益急需得到更好的保障。
当这些编剧看透了行业里的“潜规则”不少编剧将目光投向了短剧领域,试图在这里找寻新的生机。
短剧行业正处于上升期,有着阶层壁垒较低、制作周期大幅缩短的优势,编剧们似乎能更快地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不用再经历传统影视创作那般漫长的等待。
然而,踏入其中才发现,也并不容易,收入差距可谓悬殊至极。
那些在行业内已经颇有地位、有着过往优秀作品加持的头部编剧,单集价格能达到 5 万 - 15 万之高,着实令人羡慕。
可大部分新人编剧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往往只能拿到单集数百元或者数千元的酬劳,勉强维持生计罢了。
为了能获得一个创作机会,内卷现象也愈发严重,高达 90% 的新人需要 “免费写大纲” 才能拿到面试机会。
即便大纲有幸被选中,进入到剧本写作阶段,单集稿费也只是在 2000 - 5000 元之间,收入状况着实不容乐观。
而且,小影视公司带来的隐患也不少,不签合同、拖欠稿费等情况时有发生,一旦遇到播放量没达标的情况,编剧很可能就分文不得,之前的辛苦全都白费了。
更无奈的是,短剧为追求完播率,常省略片头片尾,使得编剧的署名权也形同虚设。
像编剧小满只能通过 “剧查查” 上传合同自证身份,编剧巫念顾还因署名权问题与制作方星莲影视引发法律纠纷,诸多情况都让编剧们头疼不已。
编剧们本以为能迎来转机,却不曾想依旧要在艰难中蹒跚前行,他们的出路到底在哪,仿佛依旧迷雾重重,让人忧心不已。
在重重困境的笼罩下,编剧们想要维护自身权益、谋求更好的发展,可谓是困难重重。就拿维权来说,编剧们面临的处境十分艰难。
当下的编剧合同大多是甲方提供,其中存在着诸多对甲方有利的条款,像是一个个隐藏的陷阱。
比如约定编剧需根据甲方要求修改直到满意,否则甲方有权解约,可编剧要是想解约,却困难重重,甚至可能要倒赔钱,这让编剧们在合作伊始就处在了被动地位。
而当权益受到侵害想要维权时,又面临着证据不足的问题,诉讼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长,这一道道门槛让超 60% 编剧遭遇拖款等情况时选择了沉默。
像编剧巫念顾的维权拉锯战,编剧们在资方和平台占据主导话语权的大环境下,显得太过弱小。
不过,即便身处困境,也并非毫无希望之光,一些编剧开始主动寻求改变,他们组建起 “互助联盟”。
大家共享甲方黑名单,避免再次掉入不良合作的陷阱,还会合作接单,互相支援维权,通过集体的力量来为自己争取权益。
同时,专业律师也给出了有益建议,比如在合同中强制约定预付款、交稿节点、违约金条款等,为编剧们保障自身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影视行业的编剧们,从署名纠纷到弱势处境,从短剧困境再到艰难维权,可谓历经磨难。
但好在如今有了自救举措与行业向好的曙光,相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规则,尊重编剧权益。
那编剧们终能摆脱困境,在影视舞台绽放光彩,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让影视行业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
来源: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