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桂林一条老街被游客堵得水泄不通,只为看一眼《阵地》里郭沫若写稿的破木桌。
“抗战只有枪炮?
”——昨晚,桂林一条老街被游客堵得水泄不通,只为看一眼《阵地》里郭沫若写稿的破木桌。
桌子早搬去了博物馆,人群还是里三层外三层,手机举得比头顶高,嘴里念叨的却是同一句话:“原来笔也能这么疼。
”
疼在哪?
剧里一场码头独白,没有爆炸,没有血浆,只有王劲松捏着一叠被雨水泡皱的稿纸,嗓子哑到发不出声,还在对着江面念。
镜头切到江面,漂着的是被日军炸毁的印刷厂铅字,黑压压像一群死掉的鸟。
实时收视率飙到2.78%,弹幕齐刷刷一句:“我靠,文化人也能把观众按在地上摩擦。
”
更离谱的是,这段戏拍完,七星岩景区的游客量直接翻三倍,售票处贴出告示:请勿在岩洞里大声朗读剧中台词。
没人管得住,年轻人在石壁上用手电筒打光,拍十五秒短视频,配字幕“今日我辈仍在前线”,点赞五十万。
桂林文旅局的人苦笑:“我们也没想到,抗战剧能把民宿订到元旦。
”
戏外比戏内更魔幻。
商务印书馆仓库门口,卡车排队拉走刚加印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史料》,预售十万套,印厂师傅叼着烟说:“以前印教材都没这么赶。
”B站 up 主把郭沫若一个眼神剪成“杀疯了”合集,播放量五百万,评论区高赞第一条:“他看的是敌人,也是看我们。
”一句话把二创剪出思政课的味道。
导演高希希偷偷去广西师大旁听,教室里坐满00后,历史顾问放完剧中《救亡日报》复刊的片段,问:“谁留意到报纸边栏的寻人启事?
”台下齐举手,答案脱口而出:启事里失踪的排字工,真有其人,名字就刻在桂林解放桥的纪念碑上。
那天下课铃响,没人动,学生围着老师要名单,说想周末去擦碑。
高希希后来跟编剧嘀咕:“咱拍剧,结果把人家课堂升级了。
”
连日本NHK买片的人都跑来问:能不能把郭沫若1939年那封“文化比炮火更长”的信件原件放片头?
版权部的小姑娘翻白眼:“原件在故宫南迁档案里,想看得预约。
”对方不死心,说至少给张高清图,他们想做日文旁白册子。
消息传回国内,微博热搜挂了一整天:#抗战剧反向文化输出#。
央视决定二轮重播,顺带上线一张“文化抗战地图”,点开能看见1938年的桂林,鼠标点到哪,哪就弹出当天《救亡日报》的版面,旁边备注:此处今为奶茶店。
网友笑疯:“在奶茶香里读八十多年前的檄文,一口下去全是民族魂。
”
有人担心,热度一过,木桌还是木桌,人群会散。
可昨晚闭馆前,博物馆保安听见两个高中生边走边背:“我们今日之笔墨,即为明日之山河。
”保安后来跟记者说:“背得磕磕巴巴,但比检票机的扫码声好听。
”
散不了。
铅字死了,纸也烂了,那句台词已经长进桂林的石头缝里,下雨就往外冒。
来源:进取松鼠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