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投入竟能月赚50万?影视这领域不优化,等于亲手断自己财路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7 23:03 2

摘要:不是演员不够红,也不是剧情不够好,可能就差在“让观众愿意点进来”的第一步,就像《不眠日》导演刘璋牧在微博叹的,比拍戏更难的是……让戏被看到。

前阵子刷到个扎心的说法:“现在拍部剧,比把剧卖出去还容易。”

有人靠50元成本的微短剧脚本撬动月入50万的收益,也有人斥资千万拍成长剧,播完连热搜边都没摸到,你说差在哪儿?

不是演员不够红,也不是剧情不够好,可能就差在“让观众愿意点进来”的第一步,就像《不眠日》导演刘璋牧在微博叹的,比拍戏更难的是……让戏被看到。

明明这部剧开播后热度不少,甚至对短剧集来说已是不错成绩,却仍要靠导演拜托观众安利。

《180天重启计划》收官时,导演李漠更遗憾表示,它仿佛从来没有真正绽放过,就要被无数不知是什么的东西淹没了。

就连很多电视剧已经出好几季了,都在首期直指“长视频观众流失”的痛点,戳中了当下的真相,观众面对海量内容,每一秒都在做选择,长剧集要是抓不住这一秒,前期投入可能全打水漂。

可为啥有的内容能让观众一秒心动,有的却连被看见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的观众选剧,早就不是慢慢品的心态了,打开视频平台,首页刷过去全是新内容,他们得在瞬息间判断“这部剧能不能给我想要的”。

合胃口就点进去,不合胃口立马划走,完全是秒判生死的节奏,长剧集也知道难,于是想了各种办法引流:找流量明星撑场面,先把基本盘稳住。

跟短视频平台合作,靠二创片段吸引路人好奇……

这些招儿有用,但总感觉差了点临门一脚的劲儿,因为很少有长剧愿意像微短剧那样,在剧名这个最关键的门面上多下功夫。

要知道,剧名是观众跟作品的第一次接触,就像你在街上看到一个人,第一印象往往来自穿搭,剧名就是作品的第一穿搭,能不能让观众停下脚步,全看这一眼的功夫。

别觉得剧名只是个名字,看看网文和微短剧就知道,好的剧名能直接当免费广告用。

早几年网文取名多简单大气,很多一看就有那股子大IP味儿,可后来新人作者发现,再这么取名,作品直接就淹没在书海里了,谁会在一堆标题里,特意点开一个看不出讲啥的?

于是大家开始在书名上做文章,字数越来越长,恨不得把故事最爽的点全塞进去,哪怕读者不点开,也能一眼知道这书能满足我啥。

微短剧更是把这招用到了极致,毕竟它本身就靠“短平快”吸引观众,剧名要是绕弯子,观众早划走了。

你看那些火的微短剧,剧名要么直接点出核心冲突,要么把爽点摆得明明白白,比如涉及时间循环的故事,可能会叫《我的一天有120个小时》。

观众一看就知道“这剧讲的是时间重复,肯定有反转”,根本不用猜,这本质上是互联网“用户思维”,在信息过载的时候,用最少的信息帮观众做决策。

当然,微短剧剧名也不是没争议,比如有些确实太哗众取宠,甚至打擦边球。

对长剧集来说,这其实是个很好的借鉴信号,不用非要学微短剧的俗套,但得学会用观众能懂的语言说话。

现在长视频观众流失严重,平台总跟创作者说要放下身段,精准连接用户,可精准不是空口号,从剧名开始优化就是最实在的办法。

比如学高概念提炼,把剧情最吸引人的核心矛盾放进剧名,像《逆时侦查组》那样,观众一看就知道是跟时间有关的侦查故事。

或者学关键词嵌入,把题材标签直接加上,比如悬疑剧就带悬疑、谜案,甜宠剧就点出甜恋,治愈,让观众能快速匹配喜好。

还可以学情绪承诺,直接告诉观众看这部剧能得到什么,比如解压爽剧,专治不开心、温暖治愈,治愈你的坏心情。

当然,也不是所有长剧都得这么做,像那些投资大、阵容强、主题厚重的正剧或历史剧,比如讲重大历史事件、刻画时代群像的作品,要是取个太直白的剧名,反而会破坏题材的严肃性,这类剧就该保留高级感,靠口碑和题材本身吸引观众。

但对于那些走类型化路线的长剧,比如悬疑、甜宠、都市情感剧,真没必要端着架子,先用一个接地气的剧名把观众拉进来,再用扎实的剧情让他们觉得没白看,这才是务实的做法。

其实好内容从来不怕剧名不够高级,比如《结爱·千岁大人的初恋》,初看剧名有点中二,可剧情质量过硬,照样成了当年的黑马。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名字像青春校园剧,实则藏着家庭和成长的深度,播出后圈粉无数。

很多本来没多少人看好,结果内容越写越精彩,大家还觉得原来的剧名配不上内容。

所以说,长剧集优化剧名,不是自降格调,而是懂市场、懂观众的表现,现在影视行业竞争这么激烈,50元成本的微短剧都能靠精准定位赚得盆满钵满,千万级投入的长剧要是还在“剧名”上掉链子,可不就是亲手断自己的财路吗?

毕竟观众的注意力就那么多,你不抓住,自然有别人抓住。

从让观众愿意点进来的剧名开始,再到让观众愿意看下去的剧情,一步一步来,才能在秒判生死的市场里站稳脚跟,毕竟,好作品值得被看到,更值得被一眼看到。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