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古装剧弥漫的“现代味”已然成为一个关涉文化生产机制、审美流变以及社会心态的深层次问题。它绝非仅仅体现于服装、台词层面的格格不入,更深刻地映射出我们与历史、与传统之间关系的微妙嬗变。
当下,古装剧弥漫的“现代味”已然成为一个关涉文化生产机制、审美流变以及社会心态的深层次问题。它绝非仅仅体现于服装、台词层面的格格不入,更深刻地映射出我们与历史、与传统之间关系的微妙嬗变。
当工业化的快销模式逐渐取代了精雕细琢的传统制作方式,如今的剧本创作普遍一味求“快”,过度依赖IP改编,以现代思维肆意架空历史逻辑。在拍摄环节,制作方一味图“省”,过度依赖影视城的通用场景,采用廉价的化纤面料,使得剧集全然缺失生活的“烟火气”。
此外,韩式平眉、美瞳以及披发造型肆意泛滥,全然取代了原本能够彰显人物性格的古典眉形与发髻。服饰方面,盲目迎合“白幼瘦”的审美偏好,采用修身剪裁,再辅以过度磨皮的滤镜效果,场景布置得一尘不染,使得剧集彻底丧失了历史应有的厚重感。
在众多古装剧中,主角常常携带着现代的独立人格与平等观念,其行为逻辑与古代社会背景形成了严重的错位与脱节。故事的编排往往只是简单套用现代职场、逆袭、甜宠等爽剧模式,而未能深入展现古代社会独有的矛盾冲突与价值观念。
从文化层面来看,这些剧集与传统文化出现了断裂,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也逐渐流失。创作团队缺乏对历史细节的深入钻研,以至于在服化道方面频繁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部分剧集甚至上演了“秦皮清骨”的闹剧,将清代的主奴思想生硬地套用到先秦故事之中。
这种“现代味”在古装剧领域的盛行,乃是市场资本、观众审美以及创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出于对快速回报的追求,倾向于复制成功的创作公式;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消费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众对复杂历史叙事和沉浸式美感的耐心;再加上创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断层,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当下古装剧陷入尴尬的境地。
不过,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像《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等部分作品,在服化道的考据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精良的水准,这无疑为古装剧的发展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未来古装剧的突破点或许在于,并非要完全摒弃现代元素,而是要探寻如何以巧妙之法,借助现代视角去诠释古典精神,达成创造性的转化。
应当回归“人”的本质,塑造出真实、复杂且契合历史语境的人物形象,而非打造一群身着古装、实则是现代思维代言人的角色。创作者需真正静下心来,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进行创作,而不应将古装剧视作一个可随意摆弄、用于追逐流量的快消品。
古装剧弥漫的“现代味”,实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失语症”。它警醒着我们,在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更需弥补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重新寻得那种含蓄、典雅且饱含历史厚重感的表达方式。
来源:小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