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灼灼韶华》到《长相思》,大女主剧告别虐心了吗?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7 14:53 2

摘要:最近《灼灼韶华》这部民国剧正播得火,作为少见的“女性经商”题材,它收视确实能打,央视八套播出时,平均收视和最高峰值都挺亮眼,还超过了之前的《生万物》,成了今年央视八套的收视冠军。

最近《灼灼韶华》这部民国剧正播得火,作为少见的“女性经商”题材,它收视确实能打,央视八套播出时,平均收视和最高峰值都挺亮眼,还超过了之前的《生万物》,成了今年央视八套的收视冠军。

但收视好归好,口碑却分成了两半,有人觉得女主带劲,有人却吐槽它“虐女”,这事儿还挺有意思。

《灼灼韶华》能吸引这么多人看,不是没道理的。

它像早年那些年代传奇剧,故事放在北京、上海,里面既有女主搞事业的励志戏,也有家族里的矛盾、商场上的较量,还有感情线,出场人物多,剧情也密,高能片段一个接一个,看着不无聊。

不过看剧的人里,不同年龄层的感受差别挺大。

中老年观众对女主褚韶华的遭遇,怕是最有体会。

褚韶华一开始为了救哥哥,没办法才嫁给陈家,在婆家受公婆约束,后来在药铺慢慢站稳脚跟,活脱脱一个传统贤妻的样子。

就算她有经商的脑子、想开放搞事业,可那个年代的环境就那样,根本施展不开。

这种困境,中老年观众能共情,但年轻观众就不一样了。

他们更想看褚韶华的“高光时刻”,比如用手枪吓退土匪救丈夫,跟黑社会周旋救闺蜜,从两大药商手里抢下军需订单,到上海后组织女工罢工、一步步做到药铺合伙人。

本来想冲着“经商大女主”看得热血点,结果前面14集都在铺垫,净看褚韶华受委屈、被冤枉,甚至还经历了丧女之痛。

搞不清的是,既然叫“经商大女主剧”,前期为啥要花这么多时间写女主受罪,还有剧里的感情线,也是个“勾子”。

褚韶华有三条感情线,跟初恋夏初的青涩,跟丈夫陈大顺的平淡,跟闻知秋的灵魂契合,各有各的粉丝。

本来剧里说“事业才是核心”,可现在看下来,不少观众更关心她跟闻知秋最后咋样了,很显然,这剧在“事业”和“感情”的平衡上,还是没做到位。

收视和口碑的反差,说到底还是因为剧里的“虐女”情节。

这两年女性意识起来后,大家对剧里的虐女桥段越来越不买账,像女主被背叛、亲友出事这种戏,很容易引发不满。

《灼灼韶华》里的虐心戏,更是让不少人破防。

最让人难受的是第13集,褚韶华被小叔子欺负,还眼睁睁看着女儿被捂死。

后面婆家全家也没了,她自己一路受的苦就更多了。

有人说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苦后甜,为了后面女主搞事业铺垫,但也有人觉得,苦难过头了只会把人压垮,“要是成大女主必须经历这些,那这大女主不当也罢”。

我能理解年代剧要还原旧时代女性的困境,褚韶华那个年代的女性,确实很难摆脱束缚。

可铺垫归铺垫,有些情节真的没必要这么“狠”。

比如女儿被捂死这段,就算去掉,也不影响女主后面离开陈家去上海搞事业,完全是为了虐而虐。

之前看《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也遇过不少事,但没这么刻意的苦情戏,看着就舒服多了。

好在剧里褚韶华去了上海后,苦情戏少了很多,开始在商场上主动反击,甚至会设局为自己出头。

这时候才看出来,前期的虐戏可能真的是铺垫,只是铺垫的方式太笨拙了。

现在的观众都喜欢即时的情绪反馈,谁愿意花十几集看女主受气啊?

不光《灼灼韶华》,这几年大女主剧一直绕不开“虐女”的问题。

早几年的大女主剧,要么是甜宠玛丽苏,要么就是“美强惨”,女主必须先受够苦,经历逆境、觉醒、突破,才能变强。

《花千骨》里的花千骨,被当成不祥之人,被囚禁十几年,最后还死了,《长相思》里的小夭,小时候被虐待,后来隐姓埋名,也没少受罪。

但从2023年《长相思》之后,观众就慢慢不买“美强惨”的账了。

大家发现,有些虐女戏就是编剧的恶趣味,女主靠“受虐”积累所谓的“道德货币”,最后换成功,这套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现在的大女主剧,终于开始往新方向走了。

比如《卿卿日常》,不盯着单个女主,而是写一群女性互相帮助,突出“女性群像”,《花间令》里女主和女二换脸换人生,角色更有层次感,《无忧渡》的女主有阴阳眼,破案能力比男主还强,还有《朝雪录》《子夜归》,走的是“双强”路线,女主有自己的职业能力,不是依附男主的菟丝花。

毫无疑问,大女主剧的核心应该是“女性力量”,不是“苦难堆砌”。

创作者都知道旧时代女性有局限,也知道“欲扬先抑”的写法,但观众要的不是“你知道”,而是“我觉得舒服”。

要是能在还原时代和照顾观众情绪之间找到平衡,既能让剧有深度,又能让看的人舒心,那才是真的成功。

现在的观众越来越清醒,“虐女”那套已经不吃香了。

希望以后的大女主剧,多让女主靠实力说话,少点没必要的苦情戏,毕竟大家看剧是为了放松,不是为了找罪受啊!

来源:史观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