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声枪响,院门炸了个大洞,空气里全是硝烟。有人冲进去,守卫拼死抵抗,却被压了下去。这一刻,泰山师部乱成了一锅粥。你说,有多少恩怨是这样被一把枪扯开的?又有多少人的命运,就栽在这一声爆炸里。
一声枪响,院门炸了个大洞,空气里全是硝烟。有人冲进去,守卫拼死抵抗,却被压了下去。这一刻,泰山师部乱成了一锅粥。你说,有多少恩怨是这样被一把枪扯开的?又有多少人的命运,就栽在这一声爆炸里。
其实,故事从来没那么简单。那天李云龙距离事发地其实不远,正带着几个参谋在村头看地形,准备下一步布防。外头突然闹起来,一阵密集火力,把平静的早晨捅了个窟窿。他刚把茶端到嘴边,就听见了枪声。李云龙眯着眼,杯子重重地搁在桌角。那一刻,他心里多半是烦躁的——真怕碰上那种该管又管不清的事。可战场就是这样,事儿来的时候,没人给你时间细细琢磨。
他很快反应过来:这不是小打小闹,这不是瞎胡闹。这是要命的。赶紧召集人马,兵分几路,把师部围了个水泄不通。还顺手把情况往上捅——你以为会直接批示“给我狠狠干”?哪有那么痛快,上头只给了两句话:“可以强制”、“可以反击”。“模棱两可”这四个字,李云龙那时候是憋着气读完的。要说他心里这关怎么过去的?我猜多半还是不愿意,毕竟对上开火,哪是闹着玩的,打死人可不是说说而已。
李云龙试图先礼后兵,让叛乱分子投降。他甚至给自己留了几分余地:弟兄们都是自家人,能不动枪就不动枪。然而,天不遂人愿。没等靠前呢,枪弹就嗖嗖飞过来。李云龙火气上来,索性不再顾忌。短短一小时,局势逆转,枪声沉寂。外头风平浪静,却没人知道,正有一条命运的暗线悄悄拧紧,扣在李云龙心头。
事表上看,泰山师部的风波算是压住了。可你要是站在李云龙身边,就能感觉到那种不安。其实,李云龙有过两次能“活命”的机会。头一回,孔捷拽着电话头子,说东北已经有人等着,要李云龙赶紧带着家人一起走。老战友这一番话掏心掏肺,可李云龙只是把孩子们和赵刚家那几个一路送上了车,剩下自己,留在风口浪尖上。这是人的选择,没给自己留退路。
再一次,是马天生赶来。那天,李云龙刚被段鹏他们从梁山分队救出来,胳膊还残着血痕。马天生说了一句:“咱俩好好谈谈,别冲动。”结果,李云龙举起枪膛,咬着牙,谁也没拦住他。你说,这友情、这对手,都在最后一刻给了他一条生路,可李云龙自己,硬是退得开,头也不回。
这些问题,真要追根究底得翻回去看,看那《亮剑》里李云龙的一生。说到底,李云龙原先就是大别山的小篾匠,是黄麻起义里出来的人。他当了兵,跟着队伍一路南征北战,命硬、嘴硬,也真的“犯过错”。
打草地时饿得要死,实在没辙,带着人抢了藏民粮食。不过,这一口粮救了一团人。你可以说他莽撞,也可以说他有担当。抗战时,日本特工队一把火烧了赵家峪,秀芹被抓,他什么命令都不听,扛着枪就去攻打县城。没谁敢说他莽撞,八路军的威名也是靠这一把硬杠打出来。后来楚云飞设下鸿门宴,旁人劝他别去送死,他嗨一嗓子,“绑炸药也要去!”莫名其妙地,这一顿聚会把死敌变成了朋友。
建国以后,军事学院给他排课,李云龙不安分。淮海战役聊着聊着就成了教室里的一场“乱战”,不穿军装,闹个不亦乐乎。可闹归闹,他把特种兵的论文写出来,还整了个梁山特种分队,在金门岛那仗里大放异彩。
人说人有两种本事:一种是逢场作戏的灵活,一种是不计后果的敢为。李云龙这两样都占着。打仗靠胆,活命靠变通。他一路走来,既有人仰马翻的时刻,也有被“削成营长”还没人敢不叫他“团长”的豪横。你说这是规矩?是人情?其实还是那句老话:世上出大事的人,多少带点倔强。
泰山那件事,李云龙不是没想过后果。他清楚,命令不明,仗不是随便打。他是“等死”的心,其实是等个说法。可事到了临头,他做了决定,一步不让。既然开了这把头,他根本不会想怎么活着脱身,只在乎是不是能如自己所愿挺过去。这种执拗,有人说是傻气,也有人说是英雄。
孔捷的电话让他多了一条活路,可他只让孩子走,把自己扣在原地。不去东北,是他的倔;马天生额头上的汗都下来了,怎么劝也劝不住,这正是李云龙的决绝。活着不难,难的是活成你想活的那样。这条路,他认了。
毕业聚会那次,丁伟喝醉了,拍着胸脯说:“将来要是我吃不上饭,你们可得管我一口。”谁都笑了,可多年以后,笑意变了味。丁伟因为“话说多了”,被下放到大别山种地,连信都断了。李云龙听说后,灌了半瓶白的,唱着哭着,大庭广众里喊:“丁伟,你才是个好汉,我李云龙……算什么!”那几天,他情绪像拉扯的皮筋,崩得紧紧的。
命运偶尔就是这么一茬一茬地来。赵刚家的四个孩子,一夜之间,成了孤儿,拎着行李赶到李云龙门前。田雨一通电话急促地叫他回家。老李进门,一肚子的委屈和辛酸,大半都说不出口。摆完孩子,他一个人关卧室,拿出他和赵刚几张旧合影,沉默里掉了几滴泪。其实,一个铁骨铮铮的人,最疼的不是死敌,是同路兄弟的空缺。那晚他砸碎了桌上的玻璃,手上的血混着心头的疼——赵刚没了,李云龙的天地塌了一半。
再看那批伤亡者家属,有个老太太骂他,说她仨儿子都倒在战乱里,最后一个也是李云龙打死的。老太太拎着俩孙子,冲他脸骂,甚至抓破他的皮。李云龙没有躲,也没有还嘴。或许在那一刻,他想的是自己母亲,也是想全天下这么多苦命的母亲。内疚是有的,但他不会后悔。子弹没长眼,战争没好人,活着的都背着包袱。
田雨后来争取到了探监,见到李云龙。她看着老李的蹒跚,反倒更加坚定。不哭不闹,笑着说:“你是个有骨气的将军,别丢了脸!”这一番话下去,李云龙又挨了一次重击。这女人懂他,比谁都多。爱人与战场,其实有时候只隔着一道门。
四次打击像山一样压着他。兄弟散了,部下死了,亲人苦了,一身荣誉也混着一身心碎。当最后一次,田雨用泪痕和承诺把云龙捞出来——其实也是放手。李云龙的反抗,和他的举枪自决,不是冲动,是他最后一次“活得像自己”。
我们常说,人到绝路还有几步选择,可那迟早不是给每个人的。有时,“不走”的勇敢,比“活下去”还难。有时守住最后的尊严,就是守住全部的自己。李云龙这一生,活得多倔,死得也不含糊。你说这样的人,是不是更像一团烈火,烧得彻底,熄得决然?
或许吧。在我们心里,李云龙已经不只是那个会爆炸、爱喝酒、能硬杠的团长。他是一种气魄,一种骨头,一种人生的倔强。你说,换成你,会怎么选?
来源:馨梦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