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办公室午休,几个95后同事追着《守护者们》啃外卖,一边吐槽“这密码比高数还上头”,一边把进度条拉回0.25倍速截图。
“谍战剧还能怎么拍?
”
上周办公室午休,几个95后同事追着《守护者们》啃外卖,一边吐槽“这密码比高数还上头”,一边把进度条拉回0.25倍速截图。
开播五天收视率破2,优酷热度飙到9800,连我妈那种只看婆媳剧的人都在家庭群甩链接:“比《风筝》还带劲”。
密码学+小人物,这俩冷门标签居然把谍战盘活了,谁不好奇?
先说最直接的爽点:以前谍战靠枪火和美人,这次靠“算力”。
顾仰山把日军电报拆成棋盘格,丁一用评剧腔背密表,俩人蹲在阁楼地板上用算盘敲频率,弹幕飘过“这算盘比我显卡还贵”。
道具组1:1复刻恩尼格玛机,转一格咔哒一声,南京密码研究院的老教授都点头:声音对了,手感也对。
硬核到这种程度,再恋爱脑的女主出现都像插广告。
再说“小人物”这碗鸡汤怎么不齁。
丁一原本是个跑码头的小演员,台上演《四郎探母》,台下给宪兵队陪笑,被拉去当“冒牌密码专家”时第一反应不是热血,是“给多少钱?
能不去吗?
”——真实得像我周一不想上班。
后来亲眼看见同伴被电刑,他蹲在雨里干呕,第二天把摩斯码练成肌肉记忆。
没有天降大义,只有“怕死但更怕丢人”的普通人被逼成英雄,反而让人想跟着冲一把。
数据也替观众用脚投票:
35-55岁观众份额23.7%,同时18-24岁占比涨了12%,罕见地把“我爸的遥控器”和“我的手机屏”焊在一起。
抖音#丁一式成长#3.2亿播放,上海戏剧学院干脆把这段写进教案,标题就叫“如何让观众相信一个怂货能救国”。
连原著小说都被反向带飞,出版方加印5万册,印厂机器连夜冒烟。
当然,也不是没人泼冷水。
总局研究中心一句“别又扎堆拍密码”把窗户纸捅破:跟风剧已经三部立项,道具还没造好就先买热搜。
观众要的是“算得爽”,不是“算得累”,真把密码当流量密码,下一轮被骂的就是整个类型。
毕竟恩尼格玛机只有一台,糊弄学却有千万套。
最后一集还没更,网上已经吵翻:
“如果丁一最后没死,这剧就封神”“别了吧,死了才真实”。
要我说,死不死不是重点,重点是国产谍战终于敢把“技术”和“人性”同时摆上桌,还让观众自己选下筷子的顺序。
只要这点守住,哪怕下一部拍“电报机之恋”,也还有人愿意先尝一口。
来源:自在画板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