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路天使》是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袁牧之自编自导,赵丹、周璇、魏鹤龄等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以及歌女小红与吹鼓手陈少平之间的爱情故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影视频道精选多部经典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那些峥嵘岁月,本期推荐经典影片——《马路天使》。
影视介绍
《马路天使》是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袁牧之自编自导,赵丹、周璇、魏鹤龄等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以及歌女小红与吹鼓手陈少平之间的爱情故事。
1937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1983年,影片获得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2005年,该片入选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评出的“百年百部最佳华语片”。
剧情简介
1930年代,小云、小红(周璇)姐妹被人骗到上海卖给琴师和妓院老鸨夫妇,小云被迫做了暗娼,小红年纪尚小,又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便随琴师去茶楼终日卖唱。姐妹两人住在贫民窟,在她们对面,住的分别是报贩老王和吹鼓手陈少平(赵丹)。因为闲来无事时陈少平常同小红对窗玩闹,两人渐生感情。
小红卖唱时被流氓古成龙缠上,对方欲强霸她为妾,小红找陈少平商量对策,两人本想借助律师将正义伸张,不想律师双眼只认钱,无奈之下只得逃走,而这一过程中,老王对小云由怜生爱,可是小云却因自卑不敢正视。琴师偶知陈少平与小红下落,放风给古成龙,古成龙赶到小红住处时,屋里只有她和小云,两人生命危在旦夕。
导演故事
袁牧之
袁牧之,原名袁家莱,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东吴大学。受新戏剧运动的影响,童年时代的他最喜欢的游戏是学演文明戏,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3岁到上海,开始在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演戏。
上世纪30年代,左翼进步电影运动兴起,一大批进步的戏剧工作者从戏剧转向电影,袁牧之也是其一。由他担任编剧、主演的《桃李劫》,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满腔抱负到理想破灭的悲惨遭遇,揭露出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主人公沉重的脚步声和铁镣声、画外唱响的《毕业歌》等,撼动着在场观众的心。
从《桃李劫》中失业的知识分子陶建平,到《风云儿女》中的青年诗人辛白华,再到《生死同心》中一人分饰两角的柳元杰和李涛,袁牧之演绎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银幕角色,他们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对个人理想的坚守,亦是青年袁牧之的自我投射。
随着“七七事变”爆发,上海文艺界掀起了抗日热潮。此刻的袁牧之已不满足于戏剧演出中的虚构角色,他悄悄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途,希望用镜头记录下抗战前线的斗争生活,做一回真正的“风云儿女”。
在周恩来同志的帮助下,袁牧之一路辗转,于1938年秋天抵达延安。在那里,他参与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电影机构——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开始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1946年袁牧之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在他担任厂长期间,人民电影事业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新中国第一部多辑新闻纪录片,第一部木偶剧,第一部科教片、动画片、短故事片、译制片等都从那里诞生。
他还担任文化部电影局第一任局长,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中国文联委员,第一届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2年因病离职。
演员故事
周璇
周璇,原名苏璞,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常州市,在她还是个孩童的时候,便被抽鸦片的舅舅卖到上海。6岁时,周璇被上海一户姓周的人家收养,起名周小红。
193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周璇在家唱歌时,被明月歌舞剧社的琴师章锦文听到了,在她的推荐下,12岁的她加入了近代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剧社。因演唱歌曲《民族之光》而受到关注。1932年发行个人首张唱片《特别快车》。1934年凭借歌曲《五月的风》成名;同年她在上海《大晚报》举办的“广播歌星竞选”中名列第二。
周璇“唱而优则演”。1937年春天,上海明星影业公司决定拍摄一部反映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影片《马路天使》。该片由著名影人袁牧之编导,赵丹和周璇分别出演男、女主角。就是在这部片子里,周璇唱红了她最为经典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从此名声大振,成为上海滩首屈一指的歌、影两栖明星。
1938年签约上海国华影业公司。1941年《上海日报》举办“电影皇后”评选,周璇在当选后婉拒了“电影皇后”的荣誉。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上海商人和海派文化开始移居香港。1946年冬天,周璇也到了香港,次年初,周璇首次在香港银幕上露面,在黑白故事片《长相思》中担任女主角,并演唱了后来风靡香港的《花样年华》《夜上海》《黄叶舞秋风》等电影插曲。
1950年,周璇从香港返回上海,次年因突发精神病而被送入医院治疗。1957年9月22日在上海病逝。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赵丹
赵丹,江苏人,中国著名演员。赵丹的父亲在南通开设影戏院,少时受家庭熏陶,酷爱艺术。中学时代,曾与好友顾而已、钱千里、朱今明等组织“小小剧社”,演出过一些进步话剧;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专攻山水。其间参加了美专剧团、新地剧社和拓声剧社,并积极参与“左翼剧联”的活动,深入工厂、市井、学校,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导演李萍倩看中,在无声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纨绔子弟,从此成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先后参加拍摄了《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女儿》《女儿经》《空谷兰》《乡愁》《热血忠魂》《小玲子》等二十多部影片;由于他热爱表演艺术,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极有表演天才,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与此同时,他还活跃在舞台上,曾在世界名剧《娜拉》中饰演海尔茂、《大雷雨》中饰演吉洪、《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罗密欧。在影、剧两个方面,均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话剧演员和电影明星。
1936年—1937年,主演了中国电影史上经典影片《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抗日战争爆发后,赵丹加入抗日救亡演剧三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并于1939年参加影片《中华儿女》的拍摄。1939年6月,他与徐韬、王为一等前往新疆开拓进步戏剧工作,后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监禁,系狱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主演了影片《遥远的爱》和《幸福狂想曲》,并导演了一部讽刺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下山摘桃”进行掠夺,标榜接收,实为“劫收”的影片《衣锦荣归》。
1948年后,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和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并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
他先后主演了《为了和平》《李时珍》、《海魂》《林则徐》《聂耳》等影片,创造了李时珍、聂耳、林则徐、许云峰等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代表了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水平。
同时,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大量书画作品受到中国书画界的珍视,《赵丹书画选》相继问世。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孜孜以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趣在法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意境;他的表演,主张用体验和体现的和谐统一,洒脱自如,形神兼备,意境深邃,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魏鹤龄
魏鹤龄,表演艺术家,天津人,早年当过码头搬运工和小贩。1928年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之后参加晦鸣剧社、集美歌舞团、五月剧社的演出,在山东、北平、上海、杭州等地排演了《SOS》《名优之死》等剧。1932年在上海参加话剧演出。
1934年开始电影生涯,主演“艺华”影片公司的影片《人之初》,饰船夫张荣根。之后出演影片《凯歌》《桃李劫》《貂蝉》等。1937年在影片《马路天使》中以朴实含蓄的表演出色地塑造了贫苦善良的报贩老王形象,一举成名。抗战爆发后参加救亡演剧四队,辗转于上海、武汉、重庆,参加抗日宣传,后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影片《中华儿女》《火的洗礼》《青年中国》等。同时参加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中电剧团,演出话剧。
1946年在北平“中电”三厂参加拍摄《圣城记》《郎才女貌》《青梅竹马》等片。1949年特邀在“昆仑”“国泰”“文华”等影片公司拍摄了《乌鸦与麻雀》《家》《江南春晓》《婚姻大事》等影片。1952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50年代至60年代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家》《鲁班的传说》《燎原》《北国江南》等片。
1956年在影片《祝福》中成功地塑造了猎户贺老六形象,成为他表演艺术的顶峰之作。1979年10月2日于上海去世。
钱千里
钱千里,1915年生于江苏南通。1935年,钱千里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次年加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演员。 他与赵丹、顾而已、朱今明是同乡,4人亲如兄弟一起投身影坛。钱千里一生拍片50多部,其中有《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小二黑》《李时珍》等,执导过《青山恋》《枯木逢春》《孙安动本》《山城雪》等。钱老身为演员,始终为自己的挚友赵丹当配角;身为导演,始终给大师郑君里当副手。生前,钱老常自嘲,“我这个人就是跑龙套的命。”可他的每一个角色、每一部作品,如今看来都熠熠生辉。
当年参与拍摄《马路天使》的主要演职人员中,钱千里是最高寿的。钱老生前曾回忆,他与好朋友袁牧之、魏鹤龄、郑君里、聂耳、赵丹志同道合,常相聚聊天,“这个剧本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我们常常晚上拍夜戏,有时会在街摊上吃吃年糕、吃吃面,这时候就常看到卖唱的底层市民,就开始注意这些人物的生活怎么样,可不可以构成一个剧本,大家你一句他一句,没多久袁牧之就写出一个故事来。”
钱千里2009年荣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荣誉奖,本定于8月6日在山东青岛颁奖,老人本计划亲自前往领奖。遗憾的是,钱老于7月31日晚8点25分在上海去世,享年95岁。
赵慧深
1932年,曾任山东省立实验剧院戏剧干事,组织演出了《父归》和《湖上的悲剧》等进步话剧。
1934年夏,在北平参加中国旅行剧团,不久随团南下,首次在天津新新剧院演出了曹禺刚刚写成的话剧《雷雨》。她在其中饰演繁漪,以深沉含蓄,充满内心激情的表演,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繁漪的复杂心理活动。这次演出,轰动了剧坛。
1937年,她在《马路天使》中扮演妓女小芸。她对角色寄以极大的同情,并把这种同情深深地融化在对角色凄凉身世的准确细腻的理解和体验之中,以自己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善良而又不幸的妓女小芸的艺术形象。从而因一出话剧、一部电影,一个繁漪、一个小云,享誉艺苑影坛。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她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四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活动。1941年,在重庆加入中华剧艺社,任干事,协助社领导负责组织剧目和宣传工作。曾参加老舍、赵清阁合写的3幕剧《面子问题》的首演。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
1947年,她毅然奔赴苏北解放区,曾任华中建国大学戏剧指导。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剧、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编辑等职,创作了京剧《三不愿意》和电影剧本《不怕鬼的故事》等。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