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充满矛盾设定的韩剧,折射出韩国影视创作的深层困境。《侃点影》施佬和冬晓透过该剧离奇的人物塑造,剖析其背后“恨文化”的民族心理,探讨韩国在构建民族叙事过程中的挣扎与错位,揭示文艺作品如何成为现实身份焦虑的镜像。
在争议韩剧《暴风圈》中,一位接受美式教育的间谍之女,与一位身世成谜的朝鲜“兵王”,为何会对韩国献上绝对忠诚?
这部充满矛盾设定的韩剧,折射出韩国影视创作的深层困境。《侃点影》施佬和冬晓透过该剧离奇的人物塑造,剖析其背后“恨文化”的民族心理,探讨韩国在构建民族叙事过程中的挣扎与错位,揭示文艺作品如何成为现实身份焦虑的镜像。
冬晓:《暴风圈》中男女主角的人物设定非常有趣。首先我们来简单聊一聊女主,她有一个堪称悲惨的童年,父亲是韩国政府盖章认证的间谍,当年被捕,但坚贞不屈,没有供出同伙,然后英勇就义,母亲为了躲避迫害,所以带着女主远渡重洋跑去美国,靠着给人做美甲,辛辛苦苦供女主读书把她拉扯大。简单来说,女主的身世就是父亲被韩国政府迫害致死+从小接受纯正的美式教育,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编剧居然给这样一个背负杀父之仇和长在星条旗下的女主安排了一个无比热爱韩国,并对韩国奉献上绝对忠诚的设定。
并且,这个设定还得到了女主婆婆的口头认证,说我之所以接受你一个无权无势的小姑娘当我儿媳妇,就是因为你比我儿子,这个土生土长的韩国人,还要热爱韩国,这有助于我儿子参加韩国总统的竞选。
施洋:我看到这个地方也觉得非常奇怪,就像是在叠buff,男主那边的设定也大差不差,作为一个特别能打的兵王,上来就说国籍未知,从剧情上看他应该就是朝鲜人,脱北者,后来跑去蒙古洗掉了国籍,为了谋生加入了雇佣兵组织瓦尔基里,在伊拉克和越南都留下了战斗的记录,非常传奇,每次都能死里逃生,所有的任务都完美完成,属于某种王牌中的王牌。
然后,就是这样一个超强的人类,剧里不断地强调他是自愿投身到了保护女主角的任务当中,尽管他一开始是完全不愿意的。而且他的能力高其他人一大截,堪称一枝独秀,甩开原来的安保团队好几条街。嘴上说着我是为了维护半岛的和平才去保护女主,实际上,在他台词里,半岛中的朝鲜这一部分基本是不存在的,从引申义来看,更多的是从爱女主上升到爱女主所爱的和平,而女主所爱的和平,其实是爱韩国的表现。当两个人拥吻在一起时,借由女主的性魅力,民主的韩国实现了对朝鲜,一个暴力的、冷酷的、专制的政权的“驯化”和“征服”。
冬晓: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经典的南北分断电影《铁雨》,虽然站在我们(中国人)的视角去看它,难免会觉得有些剧情完全脱离了现实,显得非常滑稽,但这部电影对于朝韩两位主人公的刻画,是要比《暴风圈》这类高明得多。一个是朝鲜兵王,一个是韩国情报头子,两个人意识形态自始至终都很坚定,没有谁改变谁,促使他们搁置争议并肩作战的契机,是双方对和平共同的追求,最终,《铁雨》里呈现出的效果是,两个角色各执己见又通力合作。背后所折射出的现状则是,这一时期的韩国的影视从业者,愿意平视朝鲜,并将其视为平等的对手(可能的合作伙伴)。
而到了《暴风圈》里,男主明明是来自朝鲜的脱北者,但在他的身上却完全看不到“朝鲜”留下的痕迹,设定里他的国籍未知,更像是一种“没有归属感”的含蓄表述,既然没有归属感,是世界的流浪儿,又何必在乎朝鲜半岛的和平?以至于要压上身家性命去保护一个韩国的政治遗孀?这种模糊处理背后隐藏的事是韩国人对自己身份的错乱认知。
施洋:把几个同类型的片子放在一起做横向比较,就会发现这类南北分断片中朝韩人设的改变,反映的是近几年韩国在思潮上的变迁。
早年韩国人拍这类特工片的时候,里面朝鲜特工的形象会更高大,甚至在性格上,朝鲜特工都是比较包容的那一个,最后可以舍得放弃自己的前途,来保护韩国特工,说什么你放心我们国家需要像我这样的人才,他们舍不得杀我,我来保护你。多少年后,两个人再次相遇。这里多少能流露出一丝对朝鲜的认可,我们都是好人,没有对错之分,大家英雄见英雄,惺惺相惜。略去了政府意识形态的这一部分,更多的去强调作为人的人性的一面。
《爱的迫降》和《暴风圈》是同一个路数,一个政治局领导的孩子遇到一个韩国女人,立刻爱得死去活来,然后整天跑到原本用于渗透作战统一半岛的地道里,去和韩国的女孩子逛街谈恋爱。没有任何情感的挣扎,也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纠结,直接恋爱脑上头,一步到位,我愿称之为韩国癔症式的一厢情愿。
冬晓:是的,这种表现手法过于低级,即便是想拍一个有魅力的韩国女性对朝鲜男性产生了不可抗力的吸引,以此证明韩国的种种优越,也考虑使用更为精致的表现手法。我们在讲述英雄冒险的故事时,反派塑造的越强大,那英雄在战胜反派时,他的形象就会越伟岸。只有越着重表达一个脱北者在背叛母国投奔韩国时内心产生的激烈对抗,哪怕是基于被朝鲜报复的恐惧,才能更加突出韩国在国家制度建设上的正确性。
施洋:所以我认为男女主身上的这些刻意制造的身份buff更像是制服上的标签,典型的工业流水线产物。一个大女主应该是什么样的?在美国读书,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嫁入豪门……把这些标签都挂上,那我的主角就塑造的七七八八了。
男主同理,他得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形象得好,还要在朝韩中间游移,懂了,他得是朝鲜人,然后必须要脱北,脱北之后一定要有家人留在北方,而且这个家人还要是个好人,那男主就跟着要有善心、重感情,为了把中国的内容加进来,那他也得有些中国的关系,要不就语焉不详说他是朝鲜族?如此这般,就往上不停地套,套到最后就像朝鲜人民军那些将领一样,身上一排排的勋章。
冬晓:《暴风圈》上映后,不仅被中国网友吐槽也被伊拉克和越南的网友批评。在电视剧里,男主的履历包括曾经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打过仗,这让两国的网友没法接受,把自己国家遭遇的战争痛苦、混乱简化为吹嘘男主军事能力的台词。这是非常不严肃的,更别提2000年之后,越南没打过什么仗。你要是放到网剧里,没人会去纠结,毕竟那东西就图一个爽,人人都是纽约首富、美国首富、世界首富,但在一个基调整体上偏严肃的电视剧里,这就显得过于轻佻了。
那么韩国的文艺作品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一种奇怪的创作倾向呢?只能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暴风圈》这个电视剧之所以充满了离谱设定,是韩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呈现。
施洋:剧里不断地强调两个主角对韩国的爱,而巧合的是他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韩国人,一个是在美国长大的间谍的孩子,一个是在朝鲜长大的敌人的孩子。《暴风圈》在无意识中表露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在韩国本土的政客身上是不存在对韩国的赤诚的爱的,因为对内求而不得,所以必须寄希望于向外找寻。通过强调外来者的忠诚(皈依),来表达对自我的肯定。
冬晓:类似的自恋情结的展示在《暴风圈》里比比皆是,比如最近被大家疯传的截图中,韩国总统夸女主业务能力很强,凭一己之力让中、美、朝三国,在某个协议中加入和平的字眼的情节,和现实中,《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上只有中、美、朝三国代表签字,韩国连桌都上不去的境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战场上拿不回的领土,在谈判上也不可能拿回来,同样的,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尊重,也无法在荧幕上变出来。
韩国影视作品中对于国际政治的表达总给人别扭之感,关于这点,韩国人有自己的解释,他们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恨文化”,认为这是韩民族强烈的心理文化,是对历史上无法自控的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的一种悲愤回应,集体痛苦经历在历史演变中被铸造成一种共同的集体无意识。在韩国特有的类型片,南北分断片中,体现的最为准确。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恨文化”这一概念在韩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中是被当做主流观点接纳并反复宣扬的,它不像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写日本人有一种独特的“耻文化”,而日本人自己却对此并不买账。“恨文化”由韩国人自己提出并再三强调,从个人层面看,是对历史浪潮滚滚而来,而我却身不由己的怒火,从国家层面来说,则是对韩国所处地理之复杂,多年来被邻国欺压无力反抗的愤懑。
长久压抑愤怒的结果就是必须寻找一个发泄口,按照正常的逻辑,被欺负了,就要报复,所以报复主题的影视作品在韩国特别流行,电视剧《黑暗荣耀》、《妻子的诱惑》,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老男孩》都属该类,但韩国的特殊之处在于,究竟该将报复的冒头对准谁,它始终是语焉不详的。
韩国人在谈及“恨文化”时多半会声明,他们韩民族的这种恨是没有针对性的,是自发的,对自己的恨,对自己没有能力改变悲惨现状的恨。可跳脱出这套惯用逻辑,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上,就会发现这是只是一种自我开脱的说辞。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韩国人对于过去不能针对性的恨,其实映射的是对今天不能针对性的恨。
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日本殖民朝鲜,那就该恨日本,可放眼韩国的大财团,有哪个和日殖时期的伪政府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可不敢恨。朝鲜停战,美国人在这里驻军,它们默许军事独裁者统治韩国,同时在经济和文化上不断破坏韩国的自主性,这不该恨吗?是的,这不敢恨,毕竟美国人不点头,民选的韩国总统也坐不进青瓦台。因此,韩国人以无针性的恨对自己的懦弱开脱,进而放纵这种恨外溢,对准中国,也就不奇怪了。
施洋:真恨的话,那韩国的左翼叙事就越界了,日殖遗毒把握着韩国的经济命脉,美国则多管齐下,对韩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不断地侵蚀。一旦承认了这些,你韩国还怎么标榜自己是民主国家?哪有民主国家还没结束殖民的。
韩国的文艺作品里。一方面充满了左翼思潮,因为韩国的影视圈里左翼人还挺多的,比如368(注:60年代出生,80年代读书)这一代,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保持着小心翼翼,这是非常聪明的,我知道我能说到哪,再多说两句,那不行,那我就通北了。比如奉俊昊的《汉江怪物》,里面就隐晦地点了一下驻韩美军,但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说。
冬晓:大部分遭受过长期殖民的国家,当它解除殖民状态后,别管是通过自己的武装反抗,还是赶上了二战后的解殖大潮,它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重建民族叙事。
对于通过不断斗争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而言,这不难,哪怕你的斗争比较弱,哪怕不是完全靠你成功的,只要在谋求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有这么一支力量存在,那这个国家独立后,他的民族内核都会很稳定,胜利的叙事顺理成章地取代苦难的叙事,从受害者的身份里挣脱出来,蜕变为自我命运的掌控者,举个例子,你看印度,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指导下,印度从英国殖民者手中获得独立过程远不如阿尔及利亚从法国殖民者手中获得独立的过程艰难、血腥,而且还有印巴分治的历史遗留问题,但印度给人印象就是超出常人可以理解的自信,以至于印度也喜欢拍复仇类型的影片,可印度拍出的复仇片,就没有韩国拍的那么压抑内耗,甚至(当然这里有部分宗教因素)印度的复仇片认可复仇的合理性却同时批判被怒火蒙蔽心智的人得不到真正的救赎,这就是《因果报应》结局,女孩要对施暴者说我饶恕你的深层原因。
施洋:韩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确实与李承晚时期的历史遗留有关,本来在李承晚之前,韩国一度还是有成为正常国家的操作空间的。大韩民国在上海有临时政府,在重庆也有临时政府,如果能以这些为基础,去建设二战后的韩国的意识形态,虽然也会有一些软弱性,一些糟粕在里面,但也能勉强行得通。
然后,金九就被杀了,接着从美国搞了一个人来治理韩国,接下里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初代韩国的民主人士在争取韩国独立和自由上做出了很多贡献,结果现在的韩国和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一切变得越来越糟,先是李承晚带来的这帮腐朽的美国洋买办,后面维新政府朴正熙上台,清除了这帮坏人,却又开始搞军事独裁。军事独裁到了后期开始明目张胆地反民主。最让人郁闷的事,韩国摆脱殖民统治后的第一代政权,竟然是一帮日伪分子的残余建立的。
慢慢的,韩国经济进入了成长期,这里面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所谓非民主化的军事独裁军政府时期,这就进一步加深了韩国民族自主叙事的障碍。
金泳三的文人治国听着光鲜,大家以为现在好起来了,但实际上是如果美国没有赏的那仨瓜俩枣,韩国90年代的飞黄腾达,自己能够实现多少?它的经济腾飞,前一半要归功于冷战时期的美国产业分工,后一半要归功于冷战结束后的美国产业再分工。
冬晓:韩国人努力地给自己的民族性找了一个恨文化的解释,实际上却根本圆不回来。我自己没有在抗争中胜利过,所以我体会不到胜利的滋味,也无法理解强者的心理。这让我想起之前看韩国人写自己恨文化的著作时,引用过法国历史学家勒南的一句话,说悲愤比胜利更有价值,怎么说呢,人家法国人好歹有个拿破仑曾经大赢特赢过,搞得欧洲瑟瑟发抖,二战勉强算是战胜国。韩国以此作为韩民族文化心理的注脚,多少就有些不太应景了。
因为自己习惯了阴暗爬行,所以便觉得大家都在阴暗爬行,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那看别人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从我个人的观感来说,《暴风圈》与其说是在辱华,倒不如说是韩国人在辱自己,而中文互联网的反应,更多也是对厌蠢症的生理性厌恶。中国人现在足够自信,其实并不介意在外国人拍摄的影视作品中成为反派,比如《太空部队》,《铁雨》。未来随着真正整理过历史动荡的那一代的影人(368)逐渐的退出,从小听着韩国民主神话成长的这一代制作人掌权,类似的降智作品还会越来越多。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