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一改,味道全对:黑货在码头底下滚一圈,就能让兄妹反目、药房易主、舞女跳一支500大洋的“救命舞”。
“18担鸦片”不是编剧瞎编,是1927年租界档案里真有的案子,只是少算了3担。
数字一改,味道全对:黑货在码头底下滚一圈,就能让兄妹反目、药房易主、舞女跳一支500大洋的“救命舞”。
热依扎把剧本当医书啃,跑去上海中医药大学蹭课,回来就能把“当归、川芎、罂粟壳”念得跟报菜名一样顺。
她演的女掌柜褚韶华,抓药时指尖一捻,观众隔着屏都能闻到苦味。
杨祐宁更绝,为了演“替妹顶罪”的哥哥,把民国十六年的《刑法》打印成册,翻得卷边。100大洋就能判重刑?
白纸黑字写着,他一看就懂了:原来穷命不值钱,亲情才贵。
剧里3000大洋一支舞是夸张,但500大洋也够舞女周燕买半条命。
她贪那100大洋的小红包,结果把情人、老板、自己全送进火坑。
老上海人说:舞厅地板下埋的从来不是高跟鞋印,是算盘珠。
最狠的是田氏药号和闻氏药房的商战——今天送人参,明天送鸦片,后天直接送棺材。1920年代上海药房比的是谁更敢把“良心”二字改写成“利润”。
观众弹幕刷屏:原来直播带货的祖师爷在民国,只是货不一样。
拍完戏,剧组没拆景,直接把“守元药庄”搬到影视乐园,门票35块,送一包“假阿胶”当纪念。
去打卡的姑娘小伙发现:拍照秒出片,可一转身,背后墙上还留着道具血书——“贪字得个贫”。
华东师大的老教授看完片花说了句狠话:韩非子、道德经念叨几千年的“别贪”,抵不过一部剧里三支烟的功夫。
人性这味药,从来苦,却总有人抢着喝。
剧还没播,先被历史圈、法律圈、中医圈三方盖章:不是架空爽剧,是民国社会全景扫描。
等央视八套一亮片头,4K+HDR把黄浦江边的鸦片灯照得雪亮,观众就能看清——那盏灯底下,照出的其实是自己心里的算盘。
来源:才思敏捷橘子YK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