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大明王朝1566》时总觉得奇怪,嘉靖想收拾严嵩,朝堂上清流天天骂,严党内部也有矛盾,可他迟迟不动手,反而一次次打听胡宗宪的动向。
看《大明王朝1566》时总觉得奇怪,嘉靖想收拾严嵩,朝堂上清流天天骂,严党内部也有矛盾,可他迟迟不动手,反而一次次打听胡宗宪的动向。
明明胡宗宪只是个浙直总督,既不是内阁大臣,也不是皇亲国戚,怎么就成了查办严嵩的关键?难道嘉靖真怕胡宗宪替严党出头?
一、
根本不是怕他出头,是胡宗宪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查办严嵩”这件事,会不会变成捅向嘉靖自己的刀子。
嘉靖要的不是“除掉严党”,是“平稳地除掉严党”,而胡宗宪,恰恰是那个能让局面“稳”住的唯一人。
先说说胡宗宪的“双重身份”,这是他能成为关键的核心。
他是严嵩一手提拔的,严党里的人都认他这个“自己人”,连严世蕃都得喊他一声“胡部堂”;
可他又跟严党不一样,不贪腐,一心抗倭,清流那边也敬他三分,海瑞都夸他“是个干实事的”。
这种“脚踏两条船”的身份,让他成了朝堂上唯一能连接严党、清流和地方的人。
二、
嘉靖心里门儿清,严党倒台容易,难的是倒台后没人接盘。
严党掌控着东南的财权、军权,要是一棍子打死严嵩,严党里的郑泌昌、何茂才这帮人肯定会乱,要么投靠倭寇,要么卷钱跑路,到时候东南抗倭就得停,军饷断了,百姓乱了,锅还得甩到嘉靖头上。
这时候,只有胡宗宪能镇住场子——他一句话,严党残余不敢乱,清流也不会趁机抢权,抗倭的军队还能接着打仗。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嘉靖派鄢懋卿去浙江查盐税,其实就是在试探胡宗宪。
鄢懋卿是严党人,却带着嘉靖的密令,既要查严党贪腐,又要盯着胡宗宪的反应。
胡宗宪心里跟明镜似的,一边配合鄢懋卿查账,一边稳住戚继光的军队,还偷偷把严党贪腐但不涉及嘉靖的证据递了上去。
这一下,嘉靖就放心了——胡宗宪没跟严党绑死,也没倒向清流,还能稳住东南,这时候动手办严嵩,才不会出乱子。
三、
再看嘉靖最怕的事:查办严嵩时,把自己牵扯进去。
严党贪了那么多钱,修万寿宫的木料、给嘉靖修道的香料,哪一笔不是经过严嵩的手?
真要是把严党查得底朝天,最后肯定会查到嘉靖头上:毕竟是他默许严党这么干的。
胡宗宪手里握着最关键的证据,他要是想捅破,随便拿出一本账本,就能让嘉靖“君父”的面具碎一地。
严嵩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一直拿胡宗宪当“护身符”。
有次严嵩跟严世蕃说“胡宗宪在东南一天,皇上就不会动咱们”。
这话没说错,嘉靖要是没摸清胡宗宪的态度,贸然办严嵩,万一胡宗宪急了,把嘉靖和严党勾结的事抖出来,天下人骂的就不是严党,是嘉靖自己。
所以嘉靖必须等,等胡宗宪表态“只查严党,不碰宫里”,才敢动手。
四、
胡宗宪也聪明,他从始至终都没说过要“倒严”,也没说过要“保严”,只抓一件事:抗倭。
不管朝堂怎么斗,他都把军队攥在手里,把东南的税银和粮食稳住。
这等于告诉嘉靖:“我不管你们斗谁,只要不影响抗倭、不害百姓,我就不插手,也不会乱说话。”
就这态度,既给了嘉靖动手的底气,又保住了自己,还没辜负严嵩的提拔之恩。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胡宗宪的态度,决定了清流会不会“疯起来”。
清流天天喊着“倒严”,可真要是没了胡宗宪镇着,他们说不定会趁机扩大打击范围,把跟严党有过牵连的官员全揪出来,到时候朝堂就得大洗牌,连徐阶、高拱这些人都可能被卷进去。
嘉靖要的是“除掉严嵩,稳住朝堂”,不是“掀翻整个官场”,胡宗宪的存在,就是给清流划了条底线:别闹太凶,不然东南乱了,大家都没好果子吃。
五、
说到底,嘉靖查办严嵩,看似是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实则是一场“刀尖上的平衡术”。
他怕的不是严党反扑,不是清流乱政,而是局面失控,把自己拖下水。
胡宗宪的态度,就像天平的砝码,他站在哪边,天平就会倒向哪边;
而他偏偏选择“站在中间”,既稳住了东南,又守住了嘉靖的秘密,还没让任何一方彻底失控。
所以说,胡宗宪的态度不是“能不能查办严嵩”的关键,是“能不能安全、平稳查办严嵩”的关键。
嘉靖等的不是胡宗宪表态“支持倒严”,是表态“不会让倒严这件事反噬皇权”。
这也难怪,嘉靖对胡宗宪又防又用,既不敢让他掌权太久,又不能没有他:在那个烂透的朝堂上,像胡宗宪这样“能办事、知分寸、不站队”的人,实在太少了。
来源:芙芙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