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表示:“建立微短剧分类分层管理机制,规范发展秩序,正在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计划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为微短剧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本报记者 寇佳丽
9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表示:“建立微短剧分类分层管理机制,规范发展秩序,正在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计划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为微短剧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政策的发布将为微短剧行业发展带来针对性的法律规范支撑,有效应对微短剧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内容低俗化、价值观偏差等现象,以法治化手段平衡好微短剧市场的“秩序”与“繁荣”问题,推动行业向兼顾“流量思维”与“价值思维”发展,提高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核心竞争力,进而从根本上优化微短剧市场的生态环境。
近些年,我国微短剧行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业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份,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6.96亿;今年的市场规模有望在去年500亿元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童清艳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微短剧向垂直领域深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幻剧、职场剧、年代怀旧剧、方言情感剧等垂直细分赛道上的作品越来越丰富,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受众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潜力正持续释放,其与文旅、金融、教育等行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形成新的应用场景或经济业态,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DataEye研究院研究总监刘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微短剧诞生的两大基础是短视频与网络文学,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微短剧创作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有效支撑。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微短剧后期制作环节实现规模化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也为广告精准投放助力良多。今后,前沿技术对微短剧行业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影视行业的新风口,微短剧不仅在国内市场持续火爆,也俘获了无数海外观众的心。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在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中,中国(含港澳台)应用有20个,新入围者11个,微短剧包揽8席,成为推动中国模式、中国故事走出去的“文化轻舟”。
微短剧投资小、体量轻、周期短、见效快,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兴视听内容形态,亦是影视文化产业创新的试验田。未来,如何深耕试验田、推动微短剧行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刘尊看来,随着监管加码,微短剧的创作必将走向“爽”而有度,回归生活、回归艺术本身。以此为基础,在国内市场,相关部门、企业等各方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将是推进微短剧精品化、大众化,赋能千行百业,尤其是要促进微短剧在体育、“三农”、消费等领域更好发挥催化剂作用;在海外市场,从短期来看,各方应继续支持微短剧“出海”,以获取丰厚的商业回报;从中长期来看,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应统筹规划,围绕通过微短剧“出海”展示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等目标,开展系统布局。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