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熬到了大结局热度也没推上来,桃厂热度没过九千,最高热度停在了第二天,鹅厂也就26000上下,播放市占率三周后停滞在4.5%左右,与制作团队前作《莲花楼》同期9.2%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文/景然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副对联曾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狂欢,如今再回首看却更像是一曲时代文学的挽歌,刀光渐暗,侠影远去。
2025年,号称投资3.2亿、被寄予“武侠复兴”厚望的这部《赴山海》,在经历开播前的万众期待后,迅速跌落神坛。
如今熬到了大结局热度也没推上来,桃厂热度没过九千,最高热度停在了第二天,鹅厂也就26000上下,播放市占率三周后停滞在4.5%左右,与制作团队前作《莲花楼》同期9.2%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可以说对于这部曾经万众期待的S+大剧而言真的算是扑的很严重,至于口碑更是让人不忍直视,从开播日可以说一路被批评到了结局。
有人说怪演员,也有人说怪团队乱改,怪服饰化,怪特效不逼真,怪抠图布景廉价,总之就跟打游戏似的顺风一切都好,逆风了锅就开始四处飞。
那么问题到底在哪呢?整部剧看下来小景觉得早在选题之时这部剧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而说起这巨大的隐患我们从结局倒推就可以一点点彻底解开这部剧的核心问题在哪里。
要知道这部剧的剧本改编自温瑞安的《神州奇侠》,这部原著是典型的英雄悲歌,侠之大者,宋末武穆之悲贯穿了整个江湖。
权力帮三巨头李沉舟、赵师容、柳随风全部惨死,最后只余萧秋水幸存但也心灰意冷,身边亲友尽逝,最终孤身隐退江湖,这一切在诠释传统武侠的忠义侠气时也在映射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极致无力感。
因为当下传统武侠式微,而这部剧为了增添新意,选择以穿越甚至带着游戏的视角进入,那么就对原作的悲壮与厚重有了一个极大的弱化。
这就导致后续剧情只要沿着原作继续,那么结局最初小景预测只有两种路可走,可是无论选择哪条路,对于一部已然叙事割裂的剧集来说,最终都很难做到让所有人满意。
第一条路就是完全遵循原著,强化悲壮感
剧中的现代人“肖明明”可能最终选择放弃“上帝视角”和系统赋予的能力,像传统侠客一样,为守护家国大义而自我牺牲,如替原著中的萧秋水慷慨赴死,用自己的牺牲换取江湖的新生,这种结局试图在悲剧中升华“侠”的精神。
第二条路就是彻底改写原著,走向圆满结局
为了迎合“穿书”的爽文设定,将结局彻底改写,让主角团成功逆天改命,达成一个大团圆结局,可是这种处理方式的风险就极高了,如果铺垫不足,会显得与前期营造的悲壮氛围格格不入,会进一步激怒观众。
如今大结局出来了剧方没算昏头,但是也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是第一种全员悲,包括现代人肖明明,虽然最后还有相对开放的结局,但是这个调子是灰凉的,因为这是他结合原著之后最好的选择。
设计成这样在导演看来也算很高明了,但是在观众眼里这剧真的是既没讨好期待厚重感的原著党,又没有让新人有看爽文的满意感,自然而然口碑不可能好起来,因为传统武侠已殇。
很多人觉得《赴山海》魔改原著是它口碑崩坏的最大罪过,但是却没想过其实是导演的迫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传统武侠作品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进了死胡同,近些年不是没拍过纯种武侠剧,但是不但热度没有口碑更是一塌糊涂。
2024年的《七夜雪》纯武侠,结果不但热度极低评分才仅仅5.8,2022年动作被人夸相对反响还不错的《说英雄谁是英雄》热度也不高,豆瓣6.2,至于其他经典翻拍甚至早二十年就已经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金庸剧《倚天屠龙记》(2009)豆瓣评分5.5分、《天龙八部》(2013)4.7分、《天龙八部》(2021)3.4分、《射雕英雄传》2025年5.2……
所以导演不得不想办法给传统武侠增加新意去留住新的观众,因此就给这部剧导入了这么一个现代人穿越的开头。
团队以为这样能让观众更有体验感,这种模式导演也成功过,因为《书卷一梦》就是前例,但是可惜模式用过一遍就没有了新意,而且书卷也不算正规的传统也没有庞大的原著读者,所以荒诞一些没事。
可是《神州奇侠》不一样,它是标准的传统武侠,还是标准意义的侠之大者悲壮挽歌,然而这么一结合是真的太矛盾和撕裂了。
书粉觉得这简直是恶搞,新观众觉得这悲的莫名其妙,现代人去了跟古代人就慢慢融合了就变傻了?除了刻意煽动的悲情完全没有波澜起伏的代入感,所以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就是用现代手法给病入膏肓的传统武侠续命,结果谁也没活,还魂汤服用失败。
而到这小景也觉得很悲凉,因为这一次试验失败后,传统武侠似乎再也看不到出路了。
说起传统武侠文化是诞生于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产物。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台湾等地的华人社会长期处于殖民或威权统治下,又与内地相隔绝,在各种压力和极其不公平的土壤之下,武侠小说成为了当时大众文化认同的替代品。
因此社会流动性有限,法治也不健全,因此普通人极其渴望有“侠”来匡扶正义,于是武侠文化应运而生。
随着小社会到大环境的思辨,侠客文化也从为友为邻的私仇小侠到了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自此武侠文化到达巅峰,以金古等人成绝代天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逐渐进步,现代社会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通过制度而非幻想个人来实现正义,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其他正规途径来解决纠纷时,读者很难再相信或寄希望于一个独来独往以武犯禁的侠客来帮自己用武力解决社会问题。
同时,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传统武侠中门派之争、江湖义气,忠君大义与当下年轻人的价值观就显得格格不入了,那种过去人信奉的忠义仁德也在逐渐变化,尤其是忠君思想更是成了糟粕。
因此这类武侠根本无法在引起新时代观众的公民,同时武侠中的大义跟当代年轻关注的现实问题也相距甚远
在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巨大的今天,年轻人更关心职场晋升、个人成长、生活品质等现实议题,而非那些虚无缥缈的江湖恩怨,甚至于连过去铁骨柔情里的侠侣点缀都成了现代人的负担。
同样武侠作品经过几十年发展,叙事模式也已趋于固化,大多数作品离不开寻宝、复仇、争霸、门派斗争等等套路,而人物塑造也常常陷入瓶颈,主角多是背负血海深仇的少年,经历奇遇后成为绝世高手,这些已经提不起大众的兴趣了。
而《赴山海》创作团队也正是意识到这点,因此试图通过加入“穿书系统”来迎合现代观众,让现代网文写手穿越成为主角萧秋水。
《赴山海》对温瑞安原著《神州奇侠》的改编就体现了这种旧时代与新时代无法融合的困境。
从原著角度出发,编剧加入“穿书”和“系统”的设定,主角萧秋水穿越后,行为动机从侠义精神变成了完成系统任务,这让整个故事失去了原有的武侠内核,因此就会发现剧情推进方式也十分生硬,全靠主角不断问问题来推动,各种莫名其妙的下线非逻辑化很突兀。
而从新角度来看,习惯了轻松氛围大团圆结果的年轻观众无法理解这种新时代人进入过去社会到底是怎么引发的热血和共鸣的。
又是怎么失去现代人的逻辑思维的,最后怎么就全员悲的,在消解了原著的历史厚重感和悲壮后,这种全员悲更像生拉硬套,最后根本无法引发共鸣。
武侠的价值观念与当代社会产生脱节,传统武侠中那种憨厚、忠义、信诺等等看起来古板的思想在强调平等、个性的今天,显得格格不入。
武侠文学最初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其文字描绘的武术带来的视觉想象力。
金庸笔下的“降龙十八掌”,古龙描写的“小李飞刀”,都依靠文字在读者脑海中构建画面,这种想象空间,曾是武侠文学的核心魅力。
后来在随着影视技术的进步,八爷徐克等人开创的武侠电影将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影像,而且利用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们将武侠动作做到了人体的巅峰。
这样一来在那些耀眼的作品之下几乎就绝了传武的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大众更偏向于对演员保护措施更好更利用先进视觉的特效作品,大场面大景观。
所以这样一来传统武侠就极大的拖了后腿,在华丽特效的仙侠片中加入适当的武术动作以及在传统武侠中加入不适当的特效,哪个更能吸引人,我们自己也能给出答案。
而这一次的《赴山海》则是很鲜明的暴露了当前武侠剧在动作设计上的问题,就是演员已经很卖力了,动作已经达到了前列的水平,但是配合剧情和外景就让观众很不满意。
所以观众对这个批评声很大,其实《莲花楼》的打戏和这个区别没有太大,但是莲花楼就因为剧情设计所以被夸,这部剧就被连累的被喷,这也算连锁反应。
04创新与传统的平衡难题因此《赴山海》这个的案例就彻底揭示了武侠剧在创新与传统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制作方引以为傲的“穿书+系统”设定,最终成为摧毁武侠精神的特洛伊木马,机械声的“任务提示”不断将观众拽出江湖的梦境,而现代社畜的生存哲学也与传统侠义观产生着剧烈排异反应。
因此这就是创新方向与武侠本质的错位,其实武侠创新的核心应是对“侠义”精神的当代诠释,而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
《赴山海》将“侠义”扎根于“不完美成长”的土壤,以少年成长勾连当代共鸣,赋予武侠以现实的温度,这种尝试本身值得肯定,但是在创新表达与武侠本质间应该去找到那微妙的平衡点。
比如《莲花楼》作为同一导演和主角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这部剧打中了观众的心,他不是套路化的少年英雄热血成长,恰恰是高处不胜寒之后的卸甲归隐。
从天下第一的李相夷到风轻云淡的李莲花,后者才是当代观众喜欢的精神状态。
用武侠外壳包裹着对生命更为坦然的哲思,李莲花选择隐退江湖,种萝卜、逗小狗与曾经的辉煌和解,这恰似当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的隐喻。
而这书当代普通人心中的侠,不求名扬天下,而求历经千帆后,依然选择善良与通透,“看淡世间事”“放下与自己和解”这是传统武侠的《莲花楼》能够高口碑的原因。
所以面临重重困境,武侠需要找到与当代价值观的共鸣点,侠义精神的核心始终是公平、正义、勇气、担当,这些价值本身并不过时,只是需要找到当代的表达方式。
所以的技术都应为叙事服务,而非替代叙事,武侠文化也需要在教育和传承中寻找新定位,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武侠作品中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历史背景,都可以成为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关键是要找对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方式。
因此创作者应尊重武侠文化的本质,那些真正的创新应如“青瓷淬火”,需要在传统基底上自然生长。
最后武侠作品或许会沉寂,但人们对侠义的向往永远不会消失,总之虽然这碗还魂汤未起作用,但是武侠作为国人特有的文化永远不会缺席。
它可能化身为新时代的超级英雄,可能融入科幻故事的星际征程,也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以全新的面貌重回大众视野。
来源:景然观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