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秦腔一开口,浑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央视一套黄金档刚开播的《主角》,凭实打实的质感让弹幕彻底沸腾。酷云实时峰值冲到1.78,把同时段剧集远远甩在身后,抖音上#刘浩存唱哭老陕#的话题更是24小时登顶,一群白发观众对着屏幕抹泪的画面,成了最动人的收视注脚。谁能
“这秦腔一开口,浑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央视一套黄金档刚开播的《主角》,凭实打实的质感让弹幕彻底沸腾。酷云实时峰值冲到1.78,把同时段剧集远远甩在身后,抖音上#刘浩存唱哭老陕#的话题更是24小时登顶,一群白发观众对着屏幕抹泪的画面,成了最动人的收视注脚。谁能想到,这部讲秦腔传承的剧,能让年轻人追着更新喊“上头”。
这部剧的底气,从创作班底就藏不住。改编自陈彦拿过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张艺谋亲自监制,李少飞执导,再加上张嘉益、刘浩存、秦海璐这些熟面孔,光看阵容就知道稳了 。但《主角》从不是靠阵容“躺赢”,它最打动人的,是把秦腔这门老艺术拍活了的较真劲儿。
剧中的故事,藏着无数秦腔人的影子。刘浩存演的易青娥,一开始就是个怯生生的放羊娃,被舅舅胡三元硬拉进县剧团学戏。这舅舅可不是普通人,张嘉益饰演的胡三元是团里的司鼓,对秦腔爱得发疯,却也因恃才傲物吃尽苦头。易青娥的学戏路堪称“渡劫”:因为舅舅的缘故遭人排挤,练身段磨破衣服,吊嗓子喊到失声,连基础的甩水袖都拍了18条才过,拍完直接瘫在台毯上起不来。可这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偏偏被四位老艺人和胡彩香等前辈看在眼里,手把手把她从烧火丫头教成了能挑大梁的“忆秦娥”。
演员们的拼命,更是让角色立住了。刘浩存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提前小半年扎进陕西农村,下地干活磨出满手水泡,天不亮就起来吊嗓子,连邻居家的公鸡都被她“卷”得不敢打鸣。张嘉益更狠,为了演好司鼓,提前三个月跟老师傅学艺,手上磨出的老茧比台词本还厚,甚至把自家老宅的皮影戏台拆了搬去片场,就为了跪下去那一刻膝盖磕在真木头上的质感,陕西乡党看了都直说“这就是我舅姥爷本舅”。剧组干脆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镇院乐队”请到场,鼓槌一落震得人耳膜发颤,所有唱段都实拍不许后期配音,错一个字就得重来。
最让人上头的,是它没把“传承”拍成空洞的口号。剧里有段“剧团散伙饭”的戏,完全复刻1993年渭南秦腔二团解散的真实场景:演员们在后台掰着馒头就白水,团长把锣一扔说“散了吧”,连搪瓷缸的掉漆位置都分毫不差。忆秦娥收的第一个徒弟是外卖小哥,白天跑单晚上压腿,第一次上台台下只剩四个观众;戏院门口贴着真实数据:全国秦腔剧团只剩87个,比2010年少了一半,台下观众平均年龄58岁。这些扎心的细节,比任何旁白都更懂非遗传承的难。
当忆秦娥从县剧团走到省团,从配角熬成主角,时代也在悄悄变。她经历过戏班走穴失败的窘迫,遭遇过生活的重击,甚至要面对养女的主角之争。但在短暂困惑后她终于顿悟:真正的“主角”从不是舞台上的C位,而是把秦腔的火种传下去的人。就像剧里说的,秦腔是秦人的魂,这魂要活下去,既得有人肯吃苦练,更得有人敢坚守传。
别再以为非遗题材就是“沉闷说教”,《主角》里的秦腔唱段都剪成了短视频长度,高音处给的瞳孔特写连红血丝都清晰可见,弹幕里全在刷“原来秦腔也让人喘不上气”。它就像一场“抢救直播”,把即将淡去的声腔绑在流量的火箭上,推到我们面前。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懂什么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那就去看《主角》。看忆秦娥的逆袭,听秦腔的嘶吼,这股藏在戏文里的韧劲儿,才是最让人上头的滋味。
原创作品,禁止抄袭;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来源:足智多谋圆月Y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