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进去一看,原来正午阳光把《褚韶华传》拍成剧了,评论区一水儿“终于等到”“别魔改”。
“褚韶华”三个字,最近在微博热搜上蹦跶得比流量明星还勤快。
点进去一看,原来正午阳光把《褚韶华传》拍成剧了,评论区一水儿“终于等到”“别魔改”。
可刷完原著再翻史料,才发现这哪是爽文女主,分明是民国版“丧偶式创业”血泪史。
先说最扎心的:她压根没选过老公。
家里欠了陈家一屁股债,老爹一句“闺女,委屈你了”,十六岁的褚韶华就被塞进花轿。
丈夫陈大顺人不坏,可新婚第三个月就死在运货路上。
按规矩她该守寡,结果陈家亲戚连夜把账本甩她脸上:“寡妇别占铺子。
”得,净身出户。
这时候换成现在,早哭天抢地发小红书了。
褚韶华倒好,卷了套换洗衣服直奔上海南京路。
为啥?
她早看透一件事:在民国,女人想活命得先有钱。
复旦那个白皮书说1920年代上海17.3%的丧偶女性经商,听着挺多?
能活过三年的不到6%。
她偏偏成了这6%。
最绝的是她搞钱的路子。
没本钱?
把亡夫留下的怀表当了二十块大洋,买了两匹绸缎边角料,连夜做成手帕,绣上“囍”字专卖给办喜事的人家。
三天回本,五天翻倍。
后来开绸缎庄,账房先生看她年轻想糊弄,她直接把算盘倒过来打:“先生,您这账少算了我三分利。
”从此再没人敢小瞧。
感情线更抓马。
夏初是她青梅竹马,留洋回来带了一箱子书,俩人能聊叔本华聊到半夜。
可夏初后来去汉口搞革命,走前塞给她一张船票:“等我。
”结果等来了他牺牲的消息。
闻知秋倒是一直在,上海滩的布行大佬,教她看期货行情,教她喝酒谈生意。
有次她喝多了靠着他肩膀哭:“我是不是注定得一个人?
”闻知秋没说话,第二天默默把南京路最好的铺面转到了她名下。
最戳的是二妞。
这姑娘原是她家丫鬟,跟着她逃难到上海。
褚韶华开铺子,二妞在后院带孩子做饭,俩女人一个跑业务一个管后勤,硬是把“锦昌号”干成了南京路三大绸缎庄之一。
后来二妞嫁人,褚韶华把铺子一成干股塞她嫁妆里:“你当年偷馒头给我吃的时候,可没算利息。
”
现在剧要拍了,听说编剧想给她加段“霸道总裁爱上我”。
要真这么改,建议先看看周静淑的照片——那位被考证为原型的女老板,1925年接受《申报》采访时说:“女人做生意,最怕的不是亏钱,是被人当笑话看。
”这话放今天,照样适用。
所以别再把褚韶华当古偶女主了。
她就是个被逼到绝境的普通人,把眼泪换成算盘珠子,把爱情换成仓库钥匙。
最后她有没有后悔?
原著里写她四十岁那年,独自在黄浦江边站了一夜。
第二天照样六点开门做生意,只是从此再没绣过“囍”字手帕。
来源:梦回迷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