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今年剧集市场的一场“绝对热闹”,《赴山海》不仅带来了流量的狂潮,还掀起了一场全民吐槽大赛。从服化道穿帮到剧情“老八股”,再到萧秋水这个角色在审判台上的处境,《赴山海》似乎成为了一出带着无数槽点的互联网“乐子盛宴”。可真正值得讨论的,不是这些“看戏群众”的交
作为今年剧集市场的一场“绝对热闹”,《赴山海》不仅带来了流量的狂潮,还掀起了一场全民吐槽大赛。从服化道穿帮到剧情“老八股”,再到萧秋水这个角色在审判台上的处境,《赴山海》似乎成为了一出带着无数槽点的互联网“乐子盛宴”。可真正值得讨论的,不是这些“看戏群众”的交口,而是这部剧背后关于流量型演员和剧作生态的一场深刻博弈。
以成毅为核心,《赴山海》在开播初期便拥有天生的关注度。从《莲花楼》的顶流地位到S+资源的接盘题材,这位演员的确是“流量代名词”。然而,当数据认证播放量破7亿、个人角色热度破2亿时,剧集口碑却不肉眼可见地扑了个不轻。这不禁让人反问:流量演员带来的关注,真的就等于质量保障了吗?
炮轰这部剧是博主们集体“创收”的新项目。各类吐槽点从“洞洞鞋”穿帮到抠图问题,一夜之间把演员、剧组、剧本全都拖进了大众审判的风暴中心。一些评论甚至发展到“技术细节是否该归演员负责”这种无厘头的争议,让人怀疑这场狂欢的重点究竟是抨击剧集本身,还是简单找个出气筒发泄情绪。然而话说回来,这种“吐槽量爆表”的局面真让项目方亏了吗?显然,也没有。不仅热度转化成流量,还促发品牌方追加投放,成毅的带货能力意外成了剧集的救命稻草。
批评可以说是这场“互联网角斗场”的流量驱动力之一。网友们看《赴山海》,仿佛在重温《我的人间烟火》,成毅与杨洋的轨迹高度相似:顶流加持、大制作支撑,开头猛吹,口碑却迅速滑坡。只是与杨洋消沉、隐身的应对方式不同,成毅在糟糕口碑后依旧戏约不断,总有新的S+饼递到这个热点话题中去。这种情况背后,其实透露了一种新趋势——流量型演员的“冷静期”被缩短了。试错的成本变低,平台赌演员翻盘的耐心更足。
当然,剧集失利不会彻底剥夺流量型演员的市场地位,但多次“扑街”只会削弱他们的扛剧力。毕竟扛剧力的定义,是让演员一个名字就能撑起剧集的招商预算,而不是单纯依靠数据营造表面的繁荣。所以,与古早内娱比拼颜值、热搜数量的日子相比,市场如今的需求早已升级。想成为赢家,单靠流量远远不够。
目前行业上的“单人过会”名单就是最好的注解。刘亦菲、赵丽颖这些人气与口碑兼具的演员,早已跨越“流量演员”的定义,成了资源方的绝对保障。而背后的基本逻辑很简单。剧集通过平台立项只依赖演员名字,而非搭档或IP加成,这是对其综合实力的最高信任。这种模式不是流量型演员的特权,而更多属于实力派:胡歌、张若昀、张译等人凭借多部口碑作品,让大众对他们的名字本身形成信任。
说到底,想要真正扛剧,拼的不仅是人气,还有长久打磨出的实力。比如张若昀从《庆余年》到《雪中悍刀行》,每部作品都牢牢拴住观众;赵丽颖转型现实题材通过《风吹半夏》展现宽广的角色适配性;而刘亦菲更是用多部大热剧奠定了“不败神话”的标签。
反观流量型演员,他们的路就显得更加曲折。尤其是像成毅这样正在“舒适圈”中纵横的选手,热度带来的资源确实丰厚,但也有陷入流量反噬的风险。毕竟,当观众发现“高期待”转化成的是不堪大用的口碑时,对演员的不信任容易累积成市场放弃的转折点。
所以,想要在这场竞争中走得更远,演员不止要能热,更需要能打。打破舒适区发展出多元角色类型,摆脱流量标签成为实力派,是任何流量艺人想续航都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否则,等待他们的,不是下一轮的流量,也不是的加码,而是观众的冷眼旁观和市场的最终淘汰。
问题来了,头部流量的舒适区是否真是铁打的安全壳?面对越发挑剔的市场,流量只是一时风光,还是能变成真正的扛剧实力?这个答案,不靠,不靠粉丝,只能靠艺术家自己的脚踏实地去给出。
来源:A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