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天涯明月刀》时,我本来想找传统武侠里那种刀光剑影、杀来杀去的爽感,结果发现傅红雪这角色跟我想的不一样。
看《天涯明月刀》时,我本来想找传统武侠里那种刀光剑影、杀来杀去的爽感,结果发现傅红雪这角色跟我想的不一样。
他不是那种喊着“为师门报仇”的愣头青,反而老一个人琢磨自己那点心事,连江湖里的危险好像都淡了点,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楚原玩的花样,把危险江湖改成浪漫调调了。
楚原在香港邵氏武侠片黄金年代挺有名的,别人拍武侠都盯着门派纷争、男的打打杀杀,他偏不,硬是搞出了“奇情武侠”这么个路子。
今天就聊聊他是怎么把江湖的危险感,变成浪漫味儿的。
傅红雪为啥不只想报仇?楚原的角色先做人再做事
咱们先说说楚原片里的角色,跟以前的武侠片比,差别真挺大的。
传统武侠里的角色,开口不是“我是某某的徒弟”,就是“我要为门派争光”。
比如张彻1967年拍的《独臂刀》,主角方刚满脑子都是师门恩怨,干啥都被“独臂刀传人”这身份绑着,整个江湖里全是硬邦邦的厮杀,看着都累。
但楚原的角色不一样,就拿《天涯明月刀》里的傅红雪说吧,他虽然也有复仇的活儿要干,可片子没盯着“复仇”这事儿死磕,反而老拍他一个人发呆、琢磨自己的孤独。
说实话,这种写法挺讨喜的,角色先做“自己”,再谈身份标签,不像以前那样成了门派的工具人。
为啥楚原要这么改?我查了下,1970年代的香港,大家开始更关注自己的想法,不像以前那么看重“集体身份”了。
楚原这么设定角色,刚好戳中了当时观众的心思,本来觉得这种角色转变没啥大不了,后来发现这很关键,角色不被门派绑着,才能有心思谈感情、讲情绪,这就为后面加浪漫元素铺了路。
要是角色还跟以前一样,满脑子都是打杀和师门,哪有功夫搞浪漫啊?
聊完角色怎么从“工具人”变独立个体,就得说说女的在楚原江湖里的作用了,毕竟光有男的琢磨自己,江湖还差点温度。
传统武侠片里的女角色,大多是“花瓶”或者“辅助”,比如胡金铨1966年拍的《大醉侠》,女角色金燕子虽然会武功,可到最后还是得靠男的救,没什么自己的想法。
但楚原片里的女的,地位完全不一样,老实讲,这事儿挺合理的,角色越来越独立,就需要更多情感表达,女角色细腻的情绪刚好能补上这块。
楚原自己都说过,他拍的是“裹着武侠外衣的言情剧”,这话听着像自谦,其实说透了他的路子。
以前武侠片里,江湖只有两种关系:朋友或敌人,两种结局:杀或被杀,看着就紧张。女角色一进来,带了“爱情”这东西,情况就变了。
小蝶的犹豫、明月心的主动:女角色怎么柔化江湖
就拿《流星蝴蝶剑》里的小蝶说吧,这姑娘在爱情里挺犹豫的,因为以前受过伤,不敢轻易敞开心扉。
本来觉得这角色有点“软”,后来发现她的犹豫特别有用,本来片子里的人都在抢权力,挺危险的,可小蝶一出来,加了点爱恨纠葛的柔情线,江湖的残酷感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观众看的时候,不再光担心谁会被杀,还会琢磨“小蝶最后跟谁好”,这不就浪漫起来了吗?
还有些女角色更有意思,比如《天涯明月刀》里的明月心,她把爱情当工具,用来搞权力。
一般这么写角色容易让人讨厌,可楚原拍出来不讨厌,明月心虽然有目的,但她表达感情特别主动,不像以前的女角色那样等着男的追。
她跟傅红雪拉扯的时候,明明是权力斗争的事儿,却因为两人的感情,多了点浪漫张力,危险的事儿好像也没那么吓人了。
最特别的得是《爱奴》里的爱奴,这姑娘为了报仇,用爱情当诱饵接近仇人。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角色挺狠的,可越看越觉得她不容易,她的恨里藏着真情,不是单纯的坏。
本来#热问计划#复仇的剧情都是血腥的,可爱奴这么一弄,变成了悲剧浪漫感,比光喊打杀的剧情有味道多了。
楚原在访谈里说过一句话:“武侠是壳,人情是核。”这话特别对,他不是瞎加女角色和爱情,是真的想用情感撑起来武侠片。
而且他这招影响还挺久,后来徐克拍《新龙门客栈》,里面的金镶玉,不就是继承了楚原女角色的特点,独立、主动,用感情让江湖不那么危险吗?
现在回头看楚原的奇情武侠片,会发现他的创新挺简单,但特别有效:先让角色做自己,再让女角色带感情进来,最后用爱情柔化危险的江湖。
以前的武侠片总想着“怎么打得爽”,楚原偏想“怎么让观众走心”。说实话,现在看武侠片,好多女角色都有自己的想法,说不定就是受了他的影响。
楚原这手“化危险为浪漫”,放到现在也不过时,毕竟观众看片,不是光想找刺激,还想找点温暖的东西。
他用武侠的壳装了言情的核,既保留了江湖的味儿,又加了浪漫的料,这才让他的片子跟别人不一样,到现在还有人记得。
要是以后有人拍武侠片,忘了怎么加感情,回头看看楚原的片,说不定就能找到灵感,毕竟江湖不止有刀光剑影,还有爱恨情仇啊。
来源:御森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