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曾多次撰文,警示网络短剧如“精神鸦片”般泛滥成灾。当下,这一文化顽疾终获高层重视并启动整治,确为必要之举。但整治之余更需冷静反思:若其生发的土壤未曾改变,那么简单的禁令能否根除这“野草”般的生命力?与其粗暴地贴上“文化垃圾”标签一禁了之,不如深刻剖析其赖以
我们曾多次撰文,警示网络短剧如“精神鸦片”般泛滥成灾。当下,这一文化顽疾终获高层重视并启动整治,确为必要之举。但整治之余更需冷静反思:若其生发的土壤未曾改变,那么简单的禁令能否根除这“野草”般的生命力?与其粗暴地贴上“文化垃圾”标签一禁了之,不如深刻剖析其赖以滋生的社会根源,这才是治本之策。
当下绝大多数爆款短剧,几乎共享着同一套“灵魂剧本”——仇富叙事。无论情节如何包装,内核都惊人地一致:一个隐姓埋名的顶级富豪,刻意以穷困潦倒的形象示人,遭受一群目中无人的暴发户极尽羞辱。在观众的情绪被压抑到临界点时,主角骤然亮出惊天身份,以前所未有的碾压姿态完成复仇——不仅让对手倾家荡产,更常伴随以暴制暴的肉体惩罚。这种叙事模式,如同经过精密计算的情绪过山车,开场时铺垫的屈辱有多深刻,结局时的“反杀”就有多酣畅。它本质上是现代社会版的“爽文”,是大众心理的直观投射。
若仅以“荒诞”“低俗”对此嗤之以鼻,无异于关闭了一扇观察社会的窗口。这类短剧,更像是一面扭曲却诚实的“哈哈镜”,夸张地映照出时代集体心理的暗涌与沟壑。历史的镜鉴常常惊人地相似:明清话本中,市井小民在故事里戏弄为富不仁的官绅;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银幕上穷小子邂逅富家女一夜逆袭的故事大行其道。大众文艺的浪潮,从来不只是娱乐消遣,更是社会情绪的体温计和压力阀。
当我们深入剖析这片滋生短剧的社会土壤时,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症结便会清晰有见,这就是四十年来社会心态的深刻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分配不公日益强烈的集体焦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伟大号召,曾点燃一个时代的奋斗激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然而,在财富蛋糕快速做大的过程中,切分蛋糕的机制并未同步完善。当财富积累的速度与广度出现落差,当先富与后富的节奏未能完全协调,不少社会话语便开始悄然偏斜。
曾几何时,一种将“贫穷”简单归因于“懒惰”与“无能”,将“财富”几乎等同于“智慧”与“勤奋”的叙事,通过媒体、畅销书乃至日常话语逐渐弥漫。此等叙事,实质上是一种隐性的“仇穷文化”。不是公开蔑视穷人,而是通过将贫困“问题化”“个人责任化”,无形中消解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淡化了集体责任,加剧了阶层间的隔阂。也就是说,通过这种病态的仇穷叙事,动摇了社会稳定的根基。当“小镇做题家”的奋斗路径被嘲讽,当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被轻易贴上“躺平”的负面标签,一种广泛而深沉的社会焦虑与尊严失落感便悄然滋生,并会四处寻找出口。
正是在这种语境下,短剧中“扮猪吃老虎”的复仇幻想才获得了如此广泛的情感共鸣。它与其说是简单的“仇富”,不如说是一种对现实社会中“尊严剥夺感”的想象性补偿。现实中,社会纵向流动的渠道虽未完全封闭,但门槛隐约可见地在抬高,“玻璃天花板”也愈发清晰可感。教育内卷、就业压力、住房负担……层层重压之下,传统“奋斗改变命运”的叙事,其说服力正在一部分人中衰减。当美好的个人奋斗承诺与部分人的现实体验产生裂痕时,大众便渴望一种更直接、更快捷的心理代偿机制。短剧提供的“秒杀式逆袭”,正好精准地击中了这一需求:它绕过了现实世界需要的漫长积累、复杂博弈和种种不确定性,用一种近乎魔法的瞬间权力反转,慰藉了人们在结构性压力下积累的无力感与挫败感。这不禁让人想起卓别林《摩登时代》中的描绘,流水线上的工人在机械重复中被异化,只能从廉价的娱乐中找寻片刻的喘息。今天的网络短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数字时代的一种“精神快餐”,提供着即时却浅表的慰藉。
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并对之予以深刻的批判。因为,这种短剧叙事所兜售的“爽感”,实质上是一种精神麻醉剂。它将复杂的社会结构性矛盾,简化为善恶二元对立的个人道德剧;将需要全社会理性审视、制度重构和集体努力的公平正义课题,扭曲为等待某个“天降神霸总”来拯救的被动幻想。它非但不能培育真正的阶级意识与推动变革的理性力量,反而通过周期性的、虚拟的情绪宣泄,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现状的稳定,但也在不断酿成社会隐患。这一现象,就像给一个口渴的人喂食高盐分的零食,短暂的味觉刺激之后,是更深的焦渴。
这种文化消费模式,与“内卷”式的过度竞争和“躺平”式的消极回避,看似处于行为光谱的两极,实则内在同源——都是对某种固化现实的非建设性、甚至是消极的反应。它让我们沉溺于虚拟的、轻易取得的胜利感中,却在不知不觉间,可能耗散了我们去直面真实世界复杂性、从事艰苦卓绝的理性批判与现实改进的勇气、耐心与能量。如果我们集体沉溺于这种廉价的快感闭环,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可能导致个体精神世界的贫瘠化,更可能削弱社会整体的现实行动力与创新活力。
因此,反对短剧的泛滥,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精英主义的文化品味批判,也不能依赖于简单化的行政“绞杀”。治本之策,在于持续改良滋生网络短剧的社会土壤。
一个健康、有韧性的社会,必须能够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让法治的权威保障每一位公民的权利,让每一个勤劳守法、积极向上的人都能清晰地看到希望,并能通过诚实奋斗获得应有的尊严感与获得感。
这迫切需要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深化:如何进一步优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公平、更可持续地惠及最广大民众?如何打破各种显性与隐性的壁垒,切实保障起点公平、机会均等,让上升通道更加畅通、多元?如何构建更加完善、兜底有力的社会保障网络,有效纾解民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降低生活的不确定性焦虑?
与此同时,文化领域的积极引导与建设同样不可或缺。大众真实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被看见、被尊重、被引导。除了批判低劣短剧,我们是否能够大力扶持和创造出更多既真实反映时代脉搏、贴近百姓生活,又能赋予人真诚慰藉、深刻启迪和向上力量的文艺作品?是否能够积极搭建更多让普通人展示才华、分享故事、获得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文化平台?让正向的、建设性的价值观,同样能以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式触达人心、温润心灵。
我们反对短剧的泛滥,本质上是反对那种精神上的即时满足癖好和思考上的惰性依赖,是警惕那种将复杂现实简单化的叙事模式对我们公共理性心智的侵蚀。但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那千千万万个在屏幕前寻求片刻“爽感”的普通人,他们内心深处对尊严、对公平、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渴望与期待。
短剧,只是社会心态的一种显性症状。有效的治理,不应只满足于消除症状,更需深入社会肌体,辨证施治,扶正祛邪。
归根结底,文化的样貌与社会的健康程度密不可分,两者互为映射,也互为作用,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能的。这就要看权力发何作为了。当现实生活中的“奋斗”更具可信度和回报性,当“尊严”更能被普遍地感知和捍卫,当“正义”能够更及时、更有效地得到伸张,那种依靠极度夸张的逆袭叙事来提供廉价情绪刺激的短剧,其市场必然会大幅萎缩。
我们期待那样一个未来的文化图景:人们的精神食粮不再是高度提纯、模式化的“爽文”与“爽剧”,而是源自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既能承载深刻思考,又能提供审美享受,更能激发创造多元、优质、充满活力的文化产品。那将不仅仅是一场文化的胜利,更是一个社会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公平、更具内在韧性的显著标志。
这需要我们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长期努力。改良土壤,是一个缓慢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但每一份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公平正义、丰富文化创造的努力,都是在为这片土地注入宝贵的养分。让我们在批判中建设,在反思中前行,共同耕耘、共同期待一个精神家园与物质世界同样丰饶、充满生机的未来。
来源:上官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