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青年演员于某不幸陨落,本应在哀悼中沉寂,却掀起了一场席卷舆论场的巨大风暴。北京警方最终以一份“蓝底白字”的通报,为这场由谣言驱动的闹剧划下了休止符,相关造谣者也受到了严惩,但这背后暴露出的网络舆论问题,值得所有人深思。
日前,青年演员于某不幸陨落,本应在哀悼中沉寂,却掀起了一场席卷舆论场的巨大风暴。北京警方最终以一份“蓝底白字”的通报,为这场由谣言驱动的闹剧划下了休止符,相关造谣者也受到了严惩,但这背后暴露出的网络舆论问题,值得所有人深思。
必须承认,这起事件的舆论发酵,有着其社会心理基础。当于某的工作室最初“排除刑嫌”的声明发出时,一个巨大的信息真空形成了,“why”的追问在公众心中盘旋,为抓人眼球的“阴谋论”滋生提供了沃土。
于是,我们看到了光怪陆离的“民间剧本”轮番上演。从“被组局侵害后跳楼”,到“被丢下楼”,再到“母亲被控制”,谣言一步步被添油加醋,变得有鼻子有眼。“宁可信其有”,这种心态裹挟了大量网民,他们出于朴素的正义感或猎奇心,成为了谣言的“二传手”。
即便各大公众媒体平台连续重拳出击,但谣言依然像病毒一样传播,无孔不入,势不可挡。
其实,这种现象,我们并不陌生。从之前的“胖猫”事件,到“青岛大爷碰瓷”等社会热点,舆论场上都曾上演过类似的反转剧。起初“小作文”横飞,情绪被瞬间点燃,当事人被置于道德的审判台上,而当权威调查结论公布时,舆论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被轻易地“带了节奏”。
这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今天的舆论环境中,情绪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事实的传播速度。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全城。
那些为了博取流量罔顾事实、造谣生事的无良之人着实可恨,但如果我们不轻信谣言、不随意猜测、不跟风转发,不执迷于自媒体炮制的“狗血剧情”,于某便不会如此“横死”网络。是佛是魔,一念之间。“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每一个具备媒介素养的现代公民。
所以说,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没有旁观者。我们每一位网民、市民,都应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网络秩序的维护者。一方面,增强辨别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多一份审慎和理性,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等待权威信息的发布。另一方面,坚守道德底线,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法律的尊崇,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与此同时,主动担当作为,积极举报网络乱象,敢于向网络谣言说“不”,共同守护我们清朗、健康、有序的网络家园。
悲剧已然发生,是时候让真相终结流言,让逝者安息。这既是对生命最起码的敬畏,也是一个成熟、理性的网络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
○ 王众
来源:鲁南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