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疯癫”之下,是“革命”还是“泡沫”?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5 23:34 2

摘要:主编温静导读:AI短剧正以一种野蛮生长的姿态,撕裂影视行业的传统边界。这场由可灵、即梦等AI工具掀起的创作狂欢,到底是颠覆行业的新革命,还是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

主编温静导读:AI短剧正以一种野蛮生长的姿态,撕裂影视行业的传统边界。这场由可灵、即梦等AI工具掀起的创作狂欢,到底是颠覆行业的新革命,还是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

文:朝明

100% AI 生成!

TVB 首部 AI 短剧上线!

由AI演员主演!

所有集数免费收看!

近期,AI短剧市场再出黑马。香港电视界首部AI生成青春校园爱情短剧《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已登陆myTV SUPER及TVB Plus。由TVB Plus制作、myTV SUPER出品,每集不超2分钟,由AI演员郑柏然Owen、曾子悠Luna及何灏泷Hugo主演。

《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创作中,AI负责画面设计,制作团队则完善剧情、细化角色,并多次优化视觉效果,打造细腻情感画面。为了让角色的情感更加真实动人,所有演员的配音均由专业真人配音员完成,确保每句对白都能准确传递角色内心世界。此外,剧中AI演员曾子悠(Luna)及何灏泷(Hugo)已经开设个人Instagram账号,与粉丝进行更直接、更频繁的互动。

除了TVB,全世界都在搞 AI 短剧,国家队总台有AI短剧《中国神话》《美猴王》等多部作品;此外,《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新世界加载中》《九尾狐男妖爱上我》等在各平台热播。

中国首部AIGC改编科幻IP短剧《太阳坠落之时》还登陆东方卫视。这部仅3个月做出AI科幻短剧展现了50多个角色200多个场景的科幻故事,为观众和用户带来电影质感的震撼体验,被用户称为短剧的科技“爽感”。

AI短剧正以一种野蛮生长的姿态,撕裂影视行业的传统边界。这场由可灵、即梦等AI工具掀起的创作狂欢,到底是颠覆行业的新革命,还是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

低门槛的狂欢,AI短剧的“降维打击”

AI短剧的世界里,“门槛”二字被彻底重构。

无需搭建实景,无需洽谈演员档期,甚至无需专业分镜师——个人创作者用AI工具敲出脚本,就能生成传统影视团队需耗费数周才能完成的画面。

这种“零实拍、低成本”的模式,让创业梦想照进现实:有人靠脑洞大开的剧情圈粉,有人借诡事猎奇设定变现,短视频平台上的AI短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更关键的是,观众的“新鲜感滤镜”仍在生效。尽管多数作品画质粗糙,但AI能轻松实现真人拍摄难以完成的“奇幻场景”:会飞的九尾狐、悬浮的修仙法器、末日里的机械城池,这些突破现实限制的视觉元素,精准击中了观众对“新奇体验”的需求。

各路创作者、各大平台试水AI短剧,本质上也是看中了这种“低成本试错+高话题度”的双重优势——用2分钟/集的快节奏内容,低成本抢占新赛道,还能借“首部首部AI短剧”的标签收割一波流量。

硬伤难掩:技术缺陷与内容空洞的双重困局

狂欢背后,AI短剧的“硬伤”早已暴露无遗。

画质精细度不足、角色动作僵硬、表情像“纸片人”,这些技术问题即便经过多次迭代的“可灵”、多次更新的“即梦AI”等等应用也未能完全解决——

AI能画出唯美的校园场景,却画不出角色心动时嘴角细微的弧度;能生成连贯的动作,却做不到人类自然的肢体语言。更致命的是情感传递的缺失:AI演员没有真实的情绪波动,即便配上真人配音,对白里的“深情”“委屈”也显得空洞,仿佛隔着一层冰冷的屏幕,无法让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共情。

比技术缺陷更可怕的是内容的“空心化”。为了迎合“快节奏”和“猎奇感”,多数AI短剧陷入了“剧情癫、逻辑断”的怪圈:前一秒还是校园恋爱,下一秒突然穿越到修仙世界;角色前半段喊着“要守护你”,后半段毫无铺垫就反目成仇。这种为了“爽点”牺牲逻辑的操作,本质上是对观众审美的透支——当新鲜感褪去,谁还会为毫无营养的剧情买单?所谓动辄几亿的播放,不过是短期流量的泡沫,而非长期口碑的积累。

未来可期?先跨过“内容革命”这道坎

不可否认,AI短剧的“想象力优势”仍有巨大潜力。悬疑、科幻、奇幻等题材天然适配AI的创作逻辑,比如极端环境生存里的废土景观、异世界修仙的宏大世界观、东方诡事里的诡异氛围,这些靠真人拍摄成本极高的内容,正是AI的“主场”。但要从“实验性产品”变成“主流内容形态”,AI短剧必须先跨过“内容革命”这道坎。

目前来看,爆款AI短剧的两条路径已初现端倪,但都需进一步深耕。

一条是“热点绑定”:将AI的想象力与社会热点结合,比如借“三星堆”IP打造《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用“科技+文化”的组合打破题材局限;另一条是“精耕内容”:像TVB那样,让制作团队深度介入剧情打磨和角色细化,用“AI画面+真人配音+专业编剧”的模式,弥补内容空洞的短板。

但即便如此,AI短剧要真正立足,还得解决“思想内核”的问题——它不能只停留在“看个新鲜”的层面,需要像传统影视那样,传递有温度、有深度的价值观,否则永远只能是“短视频平台的快消品”。

传媒内参&后记观察

AI短剧的出现,确实给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降低了创作门槛,拓宽了题材边界,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内容创作中。

但这场狂欢不该是“技术替代一切”的盲目崇拜,也不该是“只求流量不求质量”的投机取巧。当技术迭代追上想象力,当内容深度匹配视觉奇观,AI短剧才有可能从“泡沫”变成真正的“革命”——否则,不过是又一场转瞬即逝的行业热闹。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