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5岁嫁入豪门,靠跳广场舞征服‘霸总’”“古装剧女主怀上皇子,临盆时天降祥瑞,接连生下99个娃”……近年来,诸如此类情节离谱的微短剧在网络上快速蔓延。尽管这些“雷剧”经网友投诉后被平台火速下架,但由此引发的微短剧行业发展问题,仍持续受到广泛关注。
“75岁嫁入豪门,靠跳广场舞征服‘霸总’”“古装剧女主怀上皇子,临盆时天降祥瑞,接连生下99个娃”……近年来,诸如此类情节离谱的微短剧在网络上快速蔓延。尽管这些“雷剧”经网友投诉后被平台火速下架,但由此引发的微短剧行业发展问题,仍持续受到广泛关注。
9月25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成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在谈及微短剧行业发展时明确,要不断细化管理举措,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雷人”剧情、“霸总”人设泛滥、片名哗众取宠等问题,及时开展纠偏整治。未来,将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微短剧内容创作与传播。
据市场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从创作逻辑来看,微短剧与网络文学同根同源,二者常采用夸张、奇幻的艺术手法,为观众构建低压力、高刺激感的“幻想空间”,这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观众消解现实中的社会压力。但创作需遵循基本规律,想象力应服务于推动剧情发展、塑造立体人物、传递正向主旨——反观部分微短剧的“雷人”情节,虽能凭借“炸裂”的概念、猎奇的桥段、博眼球的噱头吸引流量,可剧情后续往往逻辑断裂、不知所云,甚至传递扭曲价值观,引发不良导向。
此外,微短剧普遍采用的“订阅付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行业陷入“唯流量论”的怪圈。加之微短剧制作周期短、成本门槛低,不少创作者从起步阶段便抱着“博眼球换流量”的功利心态。打开几部“雷剧”不难发现,这类作品普遍存在情节模式化、台词重复冗余、人物设定“降智”、剧情强行反转等问题。深究根源,本质是部分从业者为片面迎合平台算法推荐机制与流量考核标准。
随着监管规则的深入落实,微短剧“雷人”情节反复出现的恶性循环有望被打破。与此同时,微短剧创作者及制作公司更需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通过良性创作推出更多制作精良的作品,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创作传播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已在微短剧选题指导、创作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相信随着规范文件的落地实施,将为微短剧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微短剧也有望撕下“雷剧”标签,引领互联网内容生态向正向、健康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行业健康繁荣、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