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东北,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多半是那些老电视剧里头的画面:大雪纷飞的旷野上,土匪骑马横冲直撞,穷苦农民裹着破棉袄在黑土地上刨食儿,偶尔冒出个地主老财抽着大烟袋耀武扬威。哎,这些玩意儿看着热闹,可真要论真实性,差得远了。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东北,那时候的日子远
说起东北,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多半是那些老电视剧里头的画面:大雪纷飞的旷野上,土匪骑马横冲直撞,穷苦农民裹着破棉袄在黑土地上刨食儿,偶尔冒出个地主老财抽着大烟袋耀武扬威。哎,这些玩意儿看着热闹,可真要论真实性,差得远了。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东北,那时候的日子远没那么戏剧化,也没那么惨烈到一无是处。
先得说说东北的来龙去脉,不然你光看照片也摸不着头脑。清朝时候,东三省是皇帝的老家,龙兴之地,普通人想进去得过五关斩六将,封锁得死死的。结果到光绪、宣统末年,朝廷管不住了,关东大门一开,山东、河北的老百姓蜂拥而至,搞起了“闯关东”大移民。这股浪潮从清末一直冲到民国,短短几十年,数百万关内人涌进来,填满了这片广袤的黑土地。
呼兰县就是典型,早在大清雍正十二年就筑城了,是黑龙江最早开发的五座城池之一。位置在哈尔滨北边,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土壤肥得流油,黑钙土、草甸土啥的,应有尽有。难怪当地人给它封了个“满洲谷仓”的外号,粮食产出来全国都得靠它顶着。萧红那本《呼兰河传》就是写这儿,她1911年出生在呼兰老城,那时候的呼兰小城,人口不多,汉满杂居,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没电视剧里头那么刀光剑影。
彭德尔顿这人,本是美国土壤学家,1890年生在明尼阿波利斯,早年读伯克利大学,专攻土壤侵蚀。1920年代他就跑亚洲考察了,1930年到上海,次年北上哈尔滨,赶上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鬼子刚占了沈阳,东北空气紧张,但他还是带队去了呼兰。队伍有马车拉仪器,身后跟着十几个持枪护卫,防着土匪。为什么带这么多保镖?因为那年代东北治安真不咋地,土匪横行,关东大侠啥的传说不少,但现实里头就是一群亡命徒抢粮抢人,彭德尔顿他们得小心翼翼。照片里头没少拍到警察,那些当地巡警穿着灰布褂子,腰里别着长刀,站在街口警戒,衣服还算整齐,没啥补丁,看得出县里头有点管理。
交通上头,电视剧爱拍马车飞奔追杀啥的,其实呼兰1931年压根儿没汽车影子,全靠马车和驴车运货。照片里一队驴车拉着货物,车夫赶着牲口在土路上走,轮子印出深沟,尘土飞扬。行李货栈也简单,就那些小客栈,木板房搭的,卫生一般般,炕上铺草席,空气里一股霉味儿混着烟火气。彭德尔顿他们住的就是这种地方,没空调没电灯,晚上点煤油灯看地图。话说回来,这也算东北的特色,闯关东的移民多是穷苦人,来了后先安顿住,再慢慢开荒,客栈就是他们落脚的第一站。没这些小店,移民潮早卡壳了。
农业是呼兰的命根子,黑土地厚实,产粮顶尖。彭德尔顿照片里头,马铃薯堆成小山,土豆个头大,椭圆形,皮光滑,肉黄黄的,当地叫“土豆”,是呼兰特产。农民家院子里,男人孩子围着大堆土豆忙活,有的挑拣,有的装袋,一年能出好几吨,卖到集市上换钱。别以为就光刨土豆,玉米、大米也多,东北是天下粮仓不是白叫的。烟草和芝麻也种得欢实,照片拍到农家院外晾晒的烟叶和芝麻籽,黑乎乎一堆,风一吹味儿直往鼻子里钻。耕地全靠牛马,照片里农民赶着四匹马拉犁,土翻开一层黑油油的,根系白白的露出来。这家有四匹马,算当地有钱人了,大多数人家就一两头牛,春种秋收全指着它们。没联合收割机,收成靠镰刀割,累是累,但产量稳,够养活一家老小。
加工业也起步了,土豆不光吃,还做成粉丝。照片里一个小作坊院子,工人把土豆磨成粉,摊开晒干,筛子抖啊抖,细末落一地。蒸汽机嗡嗡转,妇人推石磨,汗水直滴。这不是大厂,就几个人干活,但一年出货不少,供附近人吃。木材厂也火爆,东北原始林子多,呼兰河边伐木场堆满圆木,工人们拉锯,木屑飞,锯床咬进树纹,声音刺耳。砍的木头运出去,建房盖桥,支撑着整个东北的经济。彭德尔顿他们考察土壤,顺道拍了这些,记录黑土的肥力,也顺带留下了当地劳作的痕迹。
教育和行政上头,呼兰没落伍。照片里县教育局大楼挺气派,青砖平房,门前石阶干净,职员穿着长袍走动,没破洞补丁。里面堆满簿册,墨香味儿重,这是新式教育机构,不是老科举那套。工作人员和护卫从门口过,脚步稳当,看得出县里头有点规矩。街上小孩追着玩,毽子踢得飞起,空气里一股活力。教堂也有,受俄国日本影响建的,尖顶白墙,藤蔓爬满,教士摇铃请人进去。这反映了东北的开放,移民带来关内文化,外来势力塞进洋玩意儿,呼兰小城就这样杂糅着过日子。
街景照片最接地气,1931年的呼兰县城,窄巷子铺石板,落叶堆边上,商贩摆摊,路人晃悠。没高楼大厦,就土墙低矮的农家屋,紧挨田埂,门前晾玉米棒子,风吹穗丝飘。土地庙门口两根旗杆,雕龙纹盘绕,杆顶奇形怪状,可能是老图腾遗留,路人投币叩头,铜板叮当。菜窖也拍到了,冬天存菜用,挖地深坑,盖草保温,土豆玉米塞满,够吃一冬。公园有四望亭,1927年建的,在西岗公园,呼兰河边上,面对东门,是城里头第一个景点。河水从太平岭流来,523公里长,流域3.1万平方公里,养活两岸人。
治安照片里头,警察站岗,持枪护卫散开,枪管闪光。土匪是真事儿,彭德尔顿队伍带十多人护卫,就是防这个。东北那时候,日本占了东三省,伪满洲国刚立,地方乱套,土匪借机作乱,抢粮杀人不眨眼。但呼兰相对稳当,靠河运,警察管着,移民定居后也自发组团防匪。家徒四壁的穷户多,墙角空荡荡,就木桌陶罐,没电灯家电,晚上黑灯瞎火。但这不等于民不聊生,黑土养人,粮食足,日子苦但有奔头。
电视剧爱美化或丑化,土匪变英雄,农民全哭穷,其实1931年呼兰,移民后劲儿足,农业加工起步,教育行政跟上,外来影响渗入,远没那么水深火热。彭德尔顿的照片证明了这点,他1932年春走人,带回胶片,存威斯康星大学图书馆。东北后来变迁大,日本占了14年,强制种鸦片棉花,农民负担重,1945年投降后,土地改革来,机械进田,拖拉机取代马牛,产量翻番。呼兰1954年设县,2019年升区,GDP破百亿,黑土产粮全国顶尖。
来源:青山读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