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河南省广播电视局公布了2025年度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选题扶持项目名单,由信阳青年导演陈帅先编剧的网络电影《十三碗》成功入选,成为全省12部获扶持影视作品之一 。这一消息令信阳文艺界振奋不已——《十三碗》的入选不仅是对我市文艺创作实力的高度认可,更标
网络图片侵删
近日,河南省广播电视局公布了2025年度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选题扶持项目名单,由信阳青年导演陈帅先编剧的网络电影《十三碗》成功入选,成为全省12部获扶持影视作品之一 。这一消息令信阳文艺界振奋不已——《十三碗》的入选不仅是对我市文艺创作实力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信阳在网络视听内容创作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在这喜庆时刻,我们为《十三碗》送上热烈祝贺,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探讨其创作亮点、政策支持以及信阳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潜力。
作品亮点:现实题材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十三碗》是一部聚焦当代家庭关系、深入刻画中国式父子情感的现实题材网络电影。影片围绕外卖员陈鸣与其父亲陈发财这对“暴脾气”父子展开叙事,通过一碗普普通通的炖菜,串联起父子之间微妙而深沉的情感。片名“十三碗”源自剧情中一个温暖的细节:由于炊具容量所限,每锅炖菜只能盛出12碗出售,而父亲吃的那“第十三碗”,总是从最初的清汤,悄然变成儿子特意为他留下的一碗料足肉多的炖菜。这碗承载着父慈子孝的炖菜,成为父子之间无声的情感桥梁,平凡中见真情,温馨动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十三碗》将信阳本土文化巧妙融入剧情,以美食为媒传递地域人文温情。作为我市青年导演、信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帅先长期关注本土文化表达。他出于宣传“信阳菜”、弘扬地域文化的初心,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深入信阳及周边多地调研采风,广泛收集素材,力求通过丰富的河南元素和饮食场景,真实展现信阳的地域风貌与人文底蕴。影片中融入的炖菜等信阳特色美食,不仅是情节推进的重要线索,更是情感交流和文化彰显的载体。观众在品味剧中美味佳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信阳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朴实醇厚的人情风味。这种现实题材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十三碗》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既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又展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政策支持:省市两级的强力助推 《十三碗》的成功离不开各级政策的有力扶持。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大力实施优秀作品扶持工程。省广电局每年都会开展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选题征集和评审,对优秀选题给予重点扶持。在今年的评选中,全省共有12部影视作品脱颖而出,《十三碗》作为信阳推荐的项目名列其中。这一结果反映出省局对信阳创作实力的认可,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精品工程”等政策对地方优秀题材的倾斜支持。
与此同时,信阳市也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创作环境,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艺创作的政策举措。早在2022年,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就修订完善了《信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项目申报、评审、资金分配到绩效评价等方面规范文化产业项目资金管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当年市财政安排了4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旅融合、民俗文化等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扶持红色文化产业,如革命文物保护、大别山精神研究、红色旅游等。
虽然《十三碗》属于现实题材网络电影,但其对地域文化的弘扬同样契合我市文化发展方向。可以预见,在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的助力下,本土影视创作将获得更有力的资金和政策保障。
此外,信阳近年来深入实施“文旅文创出彩”战略,将影视文化纳入文旅融合发展的大盘子统筹推进。市委市政府在“1335”工作布局中明确提出构建文旅文创产业链,推动信阳文创“文”风而动、“创”南走北。在这一战略引领下,全市上下形成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例如,罗山县依托本地山水资源,规划建设“影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打造集军事体验、红色研学、亲子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拍摄和旅游基地。这种“影视+文旅”的新模式为信阳影视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也为像《十三碗》这样的本土题材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和传播平台。
信阳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潜力 近年来,信阳的影视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全国舞台上崭露头角。一方面,一批信阳籍影视人才在国内外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家乡赢得了荣誉。例如,信阳籍导演杨超执导的文艺电影《长江图》曾作为唯一一部华语片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斩获第66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实现了河南电影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零的突破 。再如,青年导演陈帅先虽年纪轻轻,却已在影视界屡获佳绩:他执导的儿童民俗短片《传家宝》在第3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荣获优秀作品奖,并被“学习强国”平台推介;其编剧并执导的民俗儿童电影《有戏了》入围2023年金花奖·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展国内长片竞赛单元。这些成绩充分证明,信阳这片土地上人才辈出,本土影视创作具备了冲击更高荣誉的实力。
另一方面,信阳本地的影视创作环境和产业基础也在不断夯实。全市拥有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日益浓厚的文化氛围,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逐年提升。在政府的引导下,一批影视拍摄基地和文创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中,为影视项目落地提供了载体。例如,前述罗山县的影视文旅基地建成后,将具备承接影视剧拍摄和开展影视研学旅游的能力,有望成为信阳新的文化名片。同时,信阳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影视团队前来取景创作。鸡公山的秀美风光、南湾湖的浩渺烟波、郝堂村的田园诗意,以及遍布城乡的红色遗迹和民俗风情,都为影视作品提供了独特的场景和素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影视产业而言,这些优质的外景资源正是我们的发展潜力所在。
更令人振奋的是,信阳的影视文化“软实力”正逐步转化为经济“硬支撑”。在市委市政府“美好生活青春信阳信阳”的城市品牌引领下,文化产业被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据统计,2024年信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其中第三产业(包括文化、旅游等)保持了稳健增长势头。随着“文旅文创出彩”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高,文化产业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老区振兴的新引擎。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能带动取景地旅游、相关商品销售等衍生经济效益。可以预见,随着《十三碗》等本土佳作的推出,信阳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收益都将实现双提升。
展望未来,共绘“美好生活”新画卷 《十三碗》入选河南省重点选题扶持项目,无疑是信阳影视文化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它让我们看到了本土创作者的才华与担当,也让我们对信阳未来的影视产业充满信心。当前,信阳正朝着“两个更好”的目标奋力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文化的力量愈发凸显。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信阳的文艺创作环境将更加优越,影视产业土壤将更加肥沃。
展望未来,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十三碗》为榜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彰显信阳特色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期待各级政府部门持续完善扶持政策,为影视文化事业保驾护航。让我们携手努力,讲好信阳故事、传播信阳声音,让“美好生活,青春信阳”的城市品牌更加响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像《十三碗》这样的精品力作从信阳走向全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为中原文化强省建设和老区振兴发展贡献信阳力量!
再次祝贺《十三碗》入选省扶持项目!祝愿信阳的影视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明天更加辉煌!
来源:闲庭信步lyy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