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开播时我就开始看了,一方面是因为近期新剧新片不多,而这部的时间循环题材,国产剧类别里不常见,是最近看起来最有意思的。
关于观众和创作者表达,好的作品往往能实现二者的平衡,而这部是过于侧重前者的结果。
本文作者/灰白
写在前面
今晚聊一部刚完结的国产剧:
《不眠日》
这部开播时我就开始看了,一方面是因为近期新剧新片不多,而这部的时间循环题材,国产剧类别里不常见,是最近看起来最有意思的。
一方面是因为主演白敬亭的演技频频被夸上热搜,用的都是“生理性演技”这类词儿,让人多少有些好奇。
看到结局,两方面的好奇都有答案了,答案还都挺相似,也挺熟悉:能看出努力痕迹,这些努力也不算无效,有一些出彩的地方,但总体水准流于平庸,观感也是逐集下降。
为什么国产剧总是只能做到这个程度,总是很难有突破?聊这部剧的过程,似乎也同时是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
一、好的地方
先从剧聊起。
它有一个很明确的特点,就是观众是前置的,创作者表达是后置的。好的作品往往能做到平衡,而这部就是过于侧重前者的结果。
什么意思呢,就是主创用了尽可能多的技巧和方法留住观众,让观众看下去,至于这中间存在多少硬设定,人物弧光够不够丰富,观众有没有跟人物产生共鸣,就没人管了。
所以这部剧好的地方,就在于主创的技巧是有效的,充分发挥着时间循环这个题材所能制造的悬疑性。
男主丁奇作为时间循环感知者去探案,利用有限循环次数,去寻找案件真相,这个过程安插了大量的虚假选项,大量刻意半藏半露的信息。
很多悬疑剧也会这么做,但《不眠日》相对巧妙,它不会凭空加入无关的人物或事件,去制造低劣的障眼法,所有视点都集中在与案件密切关联的角色里,只是让观众观看之时,随着不同信息的披露而转变看法,疑点也不断发生游移。
具体来说,追查乌贼这个幕后真凶时,丁奇借用时间循环来锁定嫌疑人,不断重新布局,但我们很快就知道,嫌疑人里也存在和丁奇一样的时间循环者,这些人也都会依靠循环来调整计划和应对,所以每一次循环开始,都势必意味着各种选择和走向的不同。
只是和丁奇一样,我们只能看到海面之上的部分波澜,也自然会愈发好奇海面之下的秘密。
比如第二次循环时,原本没有参加婚礼活动的安岚决定去参加,婚礼上还出现了与真相密切相关的神秘人叶坤,于是新的疑点开始聚焦在他们这里,而下一次循环又会再度推翻。
这个过程里观众不一定能猜到答案,没猜到也影响不大,只要对幕后真凶及其动机还有兴趣,就会忍不住跟着丁奇去排除各种错误答案,直到最后的迷雾散开。
主题上还有一个意思的地方,就是编剧放大了有限的生命和时间,和人的无数种选择可能性之间的张力。
每一个循环日的循环次数是有限的,第5次就会结束,而且每次为了真相而做出的调整,很容易导向更悲剧的结局,比如那个离职员工的死亡,即使再度调整,它实际上也不会消失,会成为丁奇这样的时间循环感知者的一段糟糕记忆。
另外,人的死亡也是不可逆的,里面的各种科技、医学研究终究无法实现理想的效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这充满局限的一生没有意义,相反,似乎正是因为有限,无法事事如意,人的每一个选择都成为了对人自身光谱的直观反映,有限可能会凸显一个人的偏执和阴暗,也可能会凸显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丁奇在知道自己是时间循环感知者之后,选择了当警察,让这个能够预判的能力服务于被掩埋的真相。
而同为时间循环感知者,墨远致和蒋育文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他们被人的有限所困,被无限所奴役,墨远致为挽回爱人性命不择手段,蒋育文为了自己的实验,无视病患的苦痛和性命。
这些设置多少让这个时间循环的架空设定有所落地,拉近跟观众的距离。
二、剧的不足,以及演技问题
前面也说了,这种能往下看的动力,源自有效的技巧,而无关剧情和人物的细密塑造,这部分就是剧的不足之处。
整部剧的逻辑还算完整,都圆上了,但硬设定比较多,沿用的依旧是很落俗的那种爽文模式,全凭男主一个人推理和打斗、审讯,干完所有活。
这就导致里面很多现实细节没有那么可信,就说最明显的,丁奇利用时间循环感知来查案,从来都是毫无证据就下了指令,队友就机械服从,没有过质疑,也没有发挥除了任务之外的任何作用,整个警局似乎只有丁奇一个人在履行职责,也只有丁奇在为破案而努力。
各种涉及到生活的剧情写法也很僵硬,丁奇利用循环日去见义勇为,多次惩罚一个公交车色狼,而女生对被摸毫无反应,民众也都在丁奇没有证据的指控下,纷纷站在丁奇这边,这些情节强调着某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爽感,也同时失去了写实性。
这种写法下的人物,大都服务于循环下的某种理想结果,某个片段的情感共鸣,也自然比较难以代入。
丁奇就不用再展开说了,丁奇领导作为警察,会因为不忍队友牺牲,把过错都推到丁奇这里,直接说:“你为什么要接这个任务,我都说了不要让他们来。”然后列举死去的队友的家庭情况。
无论找多少个解释的理由,这种写法依旧是失败的,因为它对人物起不到什么丰富或正面作用,强调的只有片段化的悲剧性,过于直白而缺乏渲染力。
里面还安排了一个小人物角色,离职后当了外卖员,讨要离职赔偿金得不到回应,过得很糟糕,但剧只是草草带过,只给我们看他循环日里的死亡,以及下一次循环后从妻子身边醒来,他的生活具体被如何影响,外卖员如何难当,我们都无从得知。
也许在这些片段里,我们也会感到悲伤,但那并不意味着人物塑造有多好,只是意味着这些设计多么功利和“好用”。
在这些设计下,不难想到,里面的感情建构也较为粗糙和生硬,丁奇和安岚的恋爱戏份跟主题完全无关,删掉也不影响。
墨远致对已故爱人的深情也缺乏一些说服力,爱当然有可能是一个人发狂,受困的根源,但这份对爱人的执念是如何产生的,他的性格和他的遭遇,他的感情如何互相影响,都需要程度匹配的解释,这部剧没有做到,对他和爱人的情感写法很是常规,于是当这段情感作为承载前面一切谋杀案件的起因时,未免显得薄弱。
整体而言,剧很像一个技巧高超但用料不够实在的手工模型,摆着看看可以,凑近细看很可能失望。
最后聊聊白敬亭演技。
前面说过故事是爽文模式,丁奇这个角色自然很难谈人物有多丰富或者多深度,不过剧还是提供了抓手的,就比如频上热搜的那几场受伤戏,很考验演员对疼痛的理解和塑造,能够跟观众构成共鸣,这些机会白敬亭也确实没有浪费。
就说结局,丁奇副作用发作那一场,疼痛袭来,他的反应是脚步停住,然后捂着胸口蜷缩着跪下,企图用这个姿势缓解疼痛,最后无力倒地,面部青筋暴起,进入神志和身体机能失序的状态。能看出他对疼痛的诠释是有思考的。
但在这类戏之外的部分,白敬亭的表现就比较一般了,相比之前作品没有什么进步,还停留在只能给出少量情绪反应的阶段上。
比如在前期保护墨远致时,他在人群混乱中侦察可疑的人,这一段他就像是初出茅庐的新警察,动作很大地四处张望、制服嫌疑人时皱着眉很大声地喊“别动”、张着嘴皱眉对人群下指令“往后退”,显然是靠放大的肢体动作来制造一种表面的“威慑”,这种表现贯穿全剧。跟队长这个身份不太适配,起不到多少有益效果。
有时候也确实很难说,是这些不够好的剧耽误着演员,还是不够好的演员影响着剧,也许二者总是交替发生,互相影响吧,这何尝不是一种循环,而且和剧里的有限循环不同,它是无限的。
音乐/
配图/《不眠日》
来源:影视大哼唧